8:36 2015-12-15 董金霞
1 荷塘月色
[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教学目标]
1.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设计]
课前:① 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 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① 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 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第一课时)
② 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第二课时) 课后:① 整理课堂笔记
② 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
③ 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内容:
1. 自读课文,准确认读、解释加点的字
2. (如:1、煤屑路2、蓊蓊郁郁3、弥望4、袅娜5、倩影
6、脉脉的流水……)
3.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1927年春夏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矛盾、彷徨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4. 全文写景状物的主体部分是哪几个自然段(以上预习内容可酌情增减,何时检查也可灵活)
(二)讲授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以上答问可灵活掌握,以下教师简述)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三)教学目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播放录音(或教师表情朗读)
(五)板书课题 :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
8:36 2015-12-15 董金霞
2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六)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 ,写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七)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八)明线:游踪
(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
(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仍是淡淡的哀愁
(九)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十)小结本课内容
荷塘月色5
初一
记叙文
7628字
320人浏览
毛新宇这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