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月厦门高三质检作文“懒惰与努力”分析及考场类文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知乎”网站上有一个关于“努力”的讨论,很多网友认为,大家都知道懒惰是不对的,也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问题的关键在于——
既然知道懒惰不对,努力可以进步,人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呢?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题意简析 材料中涉及的两个概念“懒惰”与“努力”,在通常语境下其褒贬色彩不言而喻,“懒惰”是应该批判的一种人生状态和情绪,没有目标、不思进取、不爱动脑、依赖他人、推诿、不负责任;而“努力”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不满现状,不甘人后,坚持于目标、敢于吃苦、任劳任怨、不拍打击和坚毅顽强的精神。 从命题形式看,这道作文题材料真实具体,倾向性和指向性明确,直接抛出文章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论题):都知道懒惰不对,努力可以进步,但人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
这种思想认识与现实行动的脱节,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文应重在对原因的分析,借以反思、省察自身和社会。
就主观原因来说,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是人性的常态。要努力就需要改变现状,突破常规,其过程是艰辛劳累的,而现状则安逸满足。害怕辛苦,害怕付出,所以选择安逸,选择拖沓延宕,放弃努力。
(2)意志力薄弱,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坚韧不屈的意志。要努力,必定会遭遇困苦、挫折、失败和痛苦的打击,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内心的恐惧,就会放弃努力,选择安逸。
(3)对努力的方向和为什么努力缺乏清晰理性的认知,以致于一旦出现方向的偏离,动机和目的的错位,马上就选择了怀疑,选择了放弃努力,回归庸常的状态。
2 (4)对努力的价值认识糊涂,将“进步”常常归结于外在事功的成就,陷入庸俗成功学的泥淖,而忽略了内在精神人格的成长。这样单向度的价值取向,使得一旦所努力的结果与期待不符合时,就失望灰心,干脆不努力。
就客观原因来说,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当今社会,价值观扭曲,功利浮躁,物欲盛行,一夜暴富者大有人在,无需踏实勤勉的努力,辛勤汗水的付出,就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名利,直接消解了努力的价值和意义。
(2)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巨大,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等等社会问题严重存在,拼爹拼人脉,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养尊处优,而社会弱势群体要获得人生发展和进步的管道与空间却日渐狭窄,直接冷淡了人们特别是底层年轻人为人生而努力的热情。
(3)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弘扬什么、提倡什么,如果与整体社会心态相悖,或者说在文化氛围的营造,价值理想的宣传上不力,不能形成整体的社会共识,就会造成这种诸如好逸恶劳、无需努力的价值扭曲。
本题类似于思想评论的写作,应将思考和讨论的内容集中在材料所提供的论题范围之内,具体就这一思想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如何纠正这一思想,具体的条件、措施与办法也是建立在对原因的分析基础之上的。
另外,本题写作时还可以有深入质疑的策略选择,也就是说,对论题所涉及的概念“懒惰”与“努力”,实际上也不能一概孤立地予以否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外在行为选择背后发现其价值取向的差异,由这种差异而看到个体生命的一种可贵的坚持。
比如,站在世俗功利的角度来看,贾宝玉厌倦仕途经济,不满禄蠹人生,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懒惰行为,可是就贾宝玉个人的生命选择来说,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恰恰能够让生命获得一种自由的舒张,让自己的价值获得充分的实现,他不愿意过那种束缚自由和性灵的人生,他也不认为以贾母为代表的那种世俗的价值不对,但是他就是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内心,不愿意选择那种世俗的努力,你不能因此而否定贾宝玉的生命毫无价值。
实际上,人生的方向是多样的,在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外,还可以有道家的宁静无为;在有意义的人生之外,还可以有有意思的人生。而世人却往往坚执于外在事功的努力,追求看得到的可以考量的所谓进步,却忽略了内在心性的宁静与满足,
3 忽略了生命内在的圆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而这种思想认识的误区又导致选择的单一,选择的单一使得这个社会失去了圆融与包容的气度,只要出现价值背离的选择,马上异口同声地挞伐,这无异于是对生命的一种蔑视。 考场类文 与其放纵惰性 不如脚踏实地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理性和情感的内战。”诚如斯言,理智和进取常常指引人走上康庄大道,而内心的情感偏好与主观私欲的作祟又让众人与理想背道而驰。
为何芸芸众生皆知道懒惰的危害却抑制(放纵?)其律动?为何人们深明努力的优势,却鲜有人为此践行?一如古语所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放纵自我的惰性总是比克服欲望坚持不懈来的洒脱。
或许有人感慨人生自有天意,无论自身努力与否都无法与富二代匹敌,于是自怨自艾,放纵内心的惰性。且不说其悲观的人生态度,也不说其静止地看待人生,缺少对未来的张望能力,单就其片面的看待努力与结果的关系,将富贵与否视为努力的全部意义之所在,不免有失偏颇。
放纵惰性者,或是坐拥父辈钱财,拒绝奋斗的富二代,或是渴望投机取巧上位的蝇营狗苟,或是不思进取自怨自艾之人„„孰不知努力后的美丽才足以颠沛(?)众生,摘得人生的彼岸花。
努力,不是人靠衣装马靠鞍,倾力于形式与外貌的倒饬,也不是为满足物欲,放下尊严的愚笨,而是怀着脚踏实地之心,追随内心美好本初,不断走向卓越。
君不见孔圣人一生奔走各国,凭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担当,努力将个人价值涅槃至民族未来的高度,君不见开普勒于穷困潦倒中,仍然奋发图强,探索宇宙的奥秘,试想倘若他们被现实击倒,放纵内心的惰性,倘若他们仅仅着眼于现实利益与一己苟安,怎能丰满生命,又何谈开创文明进步之先河?
因此,一如哲人所言:“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悲。”面对与生俱来的惰性,圣人能够将其扼杀在摇篮中,并且时刻反省,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实为明智之举。
然而,现实是如此的不堪,多少运动员以体能极限而放弃突破,多少学子以考研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而停止前行,多少企业以天意不可违为借口,放弃机遇的同时也拒绝了进步。
4 或许,当芸芸众生能够少一分对惰性的放纵,多一分脚踏实地的进取,少一分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以及对个体生命的自怨自艾,多一分对本初之心的努力果敢和执着,当众生皆然之时,开明大同的未来还会远吗?
摒弃懒惰 奋勇努力
花散清芬,是它越过磨难而努力绽放的结果;鹰击长空,是它凭借奋勇努力飞翔的结果。人亦然,摒弃懒惰而奋勇努力后的人生,必为绚烂而夺目。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是世人均晓懒惰的可憎,然而终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依我之见,世人所需要跳出的懒惰并非行动上的不作为,而是知难而进,安于现状,临渊羡鱼的惰性,是思想麻木,灵魂困厄的困顿。
尼采曾言:“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的话,那只是努力的另外一个名字。”的确如此,摒弃懒惰而奋勇努力方能造就奇迹。
然而现实总不能尽如人意。人存于世必然要接受磨难。正如芥川龙之介所言,人若要微妙的享乐,必然要微妙的受苦。而只有知难而进,克服惰性,才有享乐之可能。由于人们仅仅看到成功人士光耀的表面,从而将其成功归结于幸运,而正是这种侥幸心理,使得彻底忽视那不为人知的努力。
由此观之,最可怕的不是我们行动上的不作为,而是心理上的懒散和目标的不笃定。我们相信努力便可以进步,胡适曾言:功不唐捐。然而在克服懒惰之后,努力能否真的有所收获?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不存明确的目标与坚定的方向,那么所有的努力仅仅是原地打转和所谓的徒劳,最后画地为牢,陷入嫉妒恐慌与无助之中。
因此,摒弃懒惰,朝着正确目标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突围的可能。孔子一生为匡世于既倒,救民于水火而不懈努力,即使不为当时承认,却化为永恒的文化符号引领后世。
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而不断努力,将毕生心血凝聚其中,使得人们在感动的同时接受心灵的滋养。博尔赫斯虽然双眼失明却仍然努力进行诗歌创作,终成文学巨擘,为人所传颂。
因而今日正确的大努力,必然有将来的大收获,今日的不付出,当然有明日的大悔恨。
杜伽尔认为人最大的弱点是轻视自己,而摒弃懒惰便是拥有相信自己的满满信心,克服心理惰性的强大内心。在此基础上的奋勇努力,亦需要我们恒定的毅
5 力和潜力的释放,不惧困难,敢于超脱现状,方可走出人生的困顿。实现心灵的丰硕于成功的欣悦。
辛波斯卡曾言:“我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万物而向时间致以歉意。”人生之短暂与易逝引发哲人的反思,而我们也应当于短暂的人生之中,摒弃懒惰,奋勇努力。
2015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优秀作文
宝山、静安区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面对媒体各种动听诱人消息的轮番宣传,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人不仅自己不相信,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
优秀作文 知其本质,方能哓天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体网络使消息能够更轻易、更方便地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但过度的宣传却带来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带来这种不同的原因,无非都是个人和现实的选择,而我们所要做的并非是纯粹地接受和拒绝,也不是去提醒别人不要这么做。而是尊重事实,选择那些该听的去深入了解,那些夸张的过度修饰简单忽视,这才是相对合理的方法。
林徽因曾说过:“真正的宁静并不是避开车马喧市,而是在心灵修篱种菊,这才是真正的宁静。”我们在面对轮番宣传时,是否也应该让心灵沉静下来,去听听那些被光鲜外表下隐藏的真实。不是避开车马喧市,也不是拒绝相信一切。拒绝、不拒绝都是你自身的权利,然而若是被外物所牵引,没有自己的主张,那么人就是没有主见的,不过是空洞的躯壳罢了。
当我们能够更深入了解那些消息的内容,抽取主干之后,我们或许就会知晓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就好比朱塞佩所导演的《天堂电影院》中,有一句台词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看透问题的本质,生和死就好比是鱼和熊掌,也好比是真实和谎言,并非只有贤者有是心也。
6 然而,我们也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那些本应该告诉事实的媒介,却是在做一些属性转移的事?当今社会,是不是真的因为人的欲望而变了质?《论语》说“小人喻于利”,是否也该理解媒体真正该做些什么,虽然我们个体没有改变媒体性质的权利,但是我们是否也该深思一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又能够挽救一些什么呢?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是默默忍受命运所带来的毒剑,还是挺身抗击一切现实的苦难?是继续持有接受的态度,还是依然置身于事外,都源于你对于本心的选择。
圣心并非我们人人都具备,但是那份追求真相的好奇心,那份看透事物本质的慧眼,我们却可以修炼,可以从细小事物中一步一步地走出来,从而进一步达到圣心的境界,人的智慧,对于其主观判断和客观影响都具有深刻的影响,知其本质,我们才不会被虚假所蒙骗,也就能去感悟天下。
不为乱花迷人眼
信息时代媒体传播各色动听诱人消息轮番不绝,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不仅自己存疑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导致信息成为人们将生活的必需品,欣然接受者是想紧握时代脉搏却不免成了诱惑的俘虏,乱花迷眼而失明辨之慧眼。漠然不为所动者不受诱人香气役使,心澄如明镜,可却有与现世脱节的危险。最后一种人抵制诱惑的同时还保有一份警戒他人之心,可谁知他是否是消极抵制还将己所认为强加于他人呢?
由此可见,此上种种人所需都是一种面对诱人消息时明辨的能力,若是具备这种能力,选择接受或不会所动便都有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揭开被遮蔽的双眼,以洞悉的目光审视事物,便可作出明智的抉择。“收秦关百二山河,其谋独远。”白云深处的张良看清时局所向,明澈内心所往,在刘邦大封群臣时辞出朝阁,不为功名利禄所诱,隐入修篁蔽日的山林。入世为雄出尘为仙,他是明眼人而选择“做自觉的神仙”。不像同时期的韩信因太过笃信而得了那般下场。相似地,在浊流中见清明的还有“独步当世”的蔡襄,他与张良不同,他选择了投身于造福一方百姓的事业,却又如张良一样澄明的是内心,是他作为一代封建文人的灼灼良知,可见
作文)
初一
散文
19502字
339人浏览
yyffss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