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高考作文与课外阅读
高考作文其实是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展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现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看,除了话题作文依然是主流外,命题作文也很有市场,而不管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留给考生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考生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自己有话可说的话题或题目去写作。例如2006年上海卷“我想握着你的手”,题中的关键词是“你”,这个“你”小到自然界的一花一木,大到社会人生,古今中外,虚的实的,无一不可。2006年安徽卷以“读”为话题作文,“读”的内容也可由考生自己来确定。所以我们越来越看到现在的高考作文是在比底蕴,比才气。大量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高考佳作被推崇就是很好的印证。
课外阅读是提高考生文化底蕴和精神底子的最好办法之一。高考作文与阅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至少在以下几方面都有突出的作用。
一、 提升考生的思想境界。
从考生对作文提供材料的分析解读,到自己的选材命意,都关乎一个人的眼界,眼界反映出人的思想和文化素养。如果没有较深的文学素养和思想,看问题容易浮在表面,发表见解难免肤浅,就很难在万千考生中脱颖而出。
虽然有人曾撰文说“高考作文要把人逼成哲学家”,指出高考作文命题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但高考作文评价时注重考生思想是毋庸置疑的。
阅卷老师更愿看到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式的文章。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和文化素养等都会在文章中有一定的反映。
名著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一个人变得有思想、有情感。阅读能让人学会思考,提升人的境界,使人的精神走出蛮荒,丰富人的情感体验。
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思考着总比没有思考好,学生应在平时的阅读中学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 丰富材料,增加选择的机会
许多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都反映无材料可写。无材料可写有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是不知道有些材料可写进文章,是属于“假性近视”,只需多加指点就行了;另一种可能真的头脑没有材料,需要在平时注重材料的积累。作文的材料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这几乎是很难去改变的。在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多观察生活,记点日记,写点生活感悟,留点生活印象,积累些经验,就算是一种进步了。另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阅读,用阅读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这里的提升空间巨大。
学生可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获取阅读材料,也可订阅报刊或购买书籍等方法获得资料。同时应做好卡片或摘记,如果每天做一张卡片,那么一年下来,就有几百个材料。
作文的材料要新颖,就要避俗、避浅,只有手头有很多材料,下笔前才能考虑哪些材料太旧,缺乏新意,从而选用有特色的新颖的材料。
三、 拓宽思路,深化文章内涵
200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面对大海》,虽然考生可能会写到过东海或南海,到过太平洋或大西洋等地观海的经历和体验,但我想命题者的本意肯定不会如此简单,因为不能保证每个考生都能有过观海的经历。大海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存在,它几乎已化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进入人们的内心,如果你知道郑和下西洋,知道哥仑布、麦哲仑探索新航线,知道精卫填海的故事,如果你读过普希金的《致大海》,读过曹操的《观沧海》,读过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读过刘再复的《读沧海》、《再读沧海》等,你就会觉得大海不只是简单的海,大海已成为自由、博大、深邃、神秘的象征,当你面对这样一个诗意的存在时,你怎会
不文思泉涌呢?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必要的阅读,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的了解,面对这样一个作文会如何尴尬。
2006年高考江苏卷的“人与路”和浙江卷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虽然题目不同,但两者却也有共性之处,“人永远走在路上”与“生无所息”的内容是有相通之处的,也就是说有些材料适用于多个作文题
阅读有助于激活思想,有助于作文时拓宽思路,深化文章的内涵。
四、 借鉴句子和句式,阐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任何好的句子,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场合,一定的背景之下,只要合理思考,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展开适当的议论,借题发挥,为己服务。
如周国平的《没有目的的旅行》:
莱辛说他重视追求真理的过程胜于重视真理本身,这话怕是出于一种无奈的心情,正因为过于重视真理,同时又过于清醒地看到真理并不存在,才不得已而追求诸过程。看破目的阙如而执著过程,这好比看破红尘的人还俗,与过程早已隔了一道鸿沟,至多只能做到貌合神离而已。
这是属于分析一句话产生的背景,揭示这句话的内涵。
另外像周国平的《天才的命运》: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他把无聊看作欲望满足之后的一种无欲望状态,可以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即使酒足饭饱的无聊,也并非纯粹的满足状态,这时至少还有一种未满足的欲望,便是对于欲望的欲望。完全无欲望是一种恬静状态,无聊却包含着不安的成分。人之所以无聊不是因为无欲望,而是因为不能忍受这无欲望的状态,因而渴望有欲望。
这是分析一句话的不足,说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第四届新概念获奖作文《村庄的秘密》,或阐发,或借题发挥,或评析,或反其意而用之,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扭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梭罗说:文明改善了房屋,却没有同时改善居住在房屋中的人。其实,文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怎样更好地中伤自然。文明的生存依赖于自然毁灭。对于房屋的改善,谁又能肯定这是一种进步?工业化的今天,村庄已面目全非,且日益萎缩,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种堕落。
米兰·昆德拉说:遗忘是生命某种形式的死亡。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人们在遗忘村庄的同时,也昭示自己某种生命形式的死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的借力发挥,有时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灵动的句式也是阅读时可以学习的。像下面这组句子,就很有表现力。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小丛。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片绿草。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条鲈鱼,但须做湖里最好的一条鱼。
五、 借鉴技巧,增强表现力
写作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技巧从何而来,主要是靠学习。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学习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再在写作中加以模仿学习。像悬念的设置、抑扬的安排、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都需要不断学习。
中学生学写作可从模仿起步,可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从文学创作方面说,“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并不少,而且很多名家已这么做过,人们也能够接受,关键是“酒”要是新的。只要不照搬原文,有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总之,阅读全方位地改变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重视了阅读,才能提升自己的品位,改变自己的语文现状。
为此我向学生提出三条建议:
1、 尽量多读些作品
“见多”才能“识广”,多读作品才能吸收更多好的东西为自己的写作服务,也才能识别材料的好坏,才能更好地选取材料,更好地命意为文。
2、 要精心研究一两位作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作文中也会流露出自己的风格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为文特点,选一两位跟自己作文风格比较接近的作家,精心研读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长处。
3、 要把话题引向自己熟悉的区域
既然高考作文给了考生很大的选择余地,那么考生在作文时应尽量把话题引到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我相信很多高考佳作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水准,是因为那些考生聪明地把话题引到了自己最出彩的地方。
星期二 一生要看的50部电影
(CCTV. 特别推荐)
01. 西线无战事 02. 马路天使 03. 乱世佳人 04. 魂断蓝桥 05. 公民凯恩 06. 卡萨布兰卡 07. 小城之春 08. 罗生门 09. 罗马假日
10. 后窗 11. 宾虚 12. 西区故事
13. 音乐之声 14. 教父 15. 星球大战
16. 人证 17. 城南旧事 18. 莫扎特
19. 芙蓉镇 20. 红高粱 21. 十诫
22. 悲情城市 23. 人鬼情未了 24. 与狼共舞
25. 情人 26. 沉默的羔羊 27.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8. 霸王别姬 29. 辛德勒的名单 30. 真实的谎言
31. 阿甘正传 32. 燃情岁月 33. 钢琴课
34. 阳光灿烂的日子 35. 肖申克的救赎 36. 狮子王
37. 这个杀手不太冷 38. 七宗罪 39. 勇敢的心
40. 廊桥遗梦 41. 猜火车 42. 泰坦尼克号
高考作文必读
初三
其它
7775字
386人浏览
京西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