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说真话,抒真情
起步准备
没有情感的文章是空洞的,感情是文章的灵魂。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有一句名言:“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这说明写文章只有说真话,抒真情,才能激发共鸣,打动读者。还记得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吗? 小说中的韩麦尔先生在用自己祖国的语言上最后一课时,那看似平平常常的语言、神态、动作,却在小弗郎士的心里激起了情感的巨浪,也在我们读者的心里掀起了感情的波澜。由此可见,做到“说真话、抒真情”,对于写好一篇作文是很重要的。
一、怎样才是:“说真话,抒真情”呢?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文章也就很难感动人。其实,写文章就如同说话一样,应该怎样想就怎样说,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所谓“自己的语言,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就是自己要说的话,应说的话,自己真实的内心情感,而不是虚假的,不是为写作文而装腔作势挤出来的话。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在自己生命最颓唐的时刻,母亲鼓励自己振作起来,而她却离开人世,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愧疚和怀念,情感真挚动人。正因为史铁生亲身经历了人世的苦难,感受到了母亲深深的关爱,所以写出的文章才能如此动人。因此,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只有做到说自己想说的话,抒写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才能写出有真实感受、有个性的佳作。
二、真实的感受和认识从何而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情实感不可能凭空而生,它常常来自作者自己的生活实践,特别是那些感受最深的观察和经历,或者说是对自己最能产生情感体验的事物的敏锐洞察。实践证明,那些吸引读者、以情动人的优秀学生作文,往往写的都是学生们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很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往往也最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精彩纷呈,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从中汲取丰富有益的营养,记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单元课文,为什么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就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王几何》一文就从外貌、体形、语言、动作几个方面绘声绘色地描刻画了“个性十足”的“王几何”老师的形象,体现“我”对老师的敬佩和深深怀念。还有一点要提的是,多接触社会,扩大我们的生活面,多观察身边人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经历,这也是获取真情实感的有效途径。这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写作文,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一个跟社会隔离的人,是很难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的。
阅读和写作实则是一对孪生姐妹,没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写出的文章就会像缺乏营养的禾苗,难以茁壮生长。有些学生的作文挥洒自如,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众多材料运用自如,内容充实,异彩纷呈。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作者读多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拓宽了知识面,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书上的内容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感情。但是,我们读了这些书,也就拥有了这份生活、这份感情,同时也就扩充了我们的生活积累。要不,古人怎么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成功之道呢? 由此可见,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名言妙句
1.作文形式为文字,其内容不出感情两端。 ——叶圣陶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3.什么叫写作? 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卡夫卡
4.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 ——叶圣陶
5.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庄子·渔父》
6.一个人想求精神上的伟大,必须多感受,多控制,说话要简洁,思想要含蓄,绝对不铺张,只用一颦一视,一言半语来表现,不像儿童那样夸大,也不像女人那样流露感情。 ——罗曼。罗兰
典型事例
人间爱之夫之爱
有一次我看《艺术人生》节目,当时主持人朱军采访歌唱家阎维文。阎维文的妻子刘卫星年轻时就患上了乳腺癌,阎维文一直陪伴着妻子,为她进行精心的治疗。尽管失去了许许多多的名和利,但阎维文无怨无悔。当朱军问他是什么让他这样坚持下来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责任。”我看到台下的一些观众在抹眼泪。节目最后,朱军要阎维文对屏幕上的妻子讲一句话,阎维文羞涩地讲了一句:“卫星,我爱你! ”听到这句话,很多观众都流了泪,我也被感染了,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人间爱之兄之爱
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
这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的洪战辉。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妹,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12年。
人间爱之师之爱
爱泼斯坦博士在他的回忆录《我曾是智障者》一文中,讲述了自己求学的经历。他最不能忘怀的是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叫默菲的老师。由于生理原因,爱泼斯坦遭遇了严重的学习障碍,尽管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仍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他自认为比别人“笨”,就退却消沉,并开始装病逃学。默菲老师没有因他“笨”而轻视他,相反,还满腔热情地鼓励他。有一天课后,老师把爱泼斯坦叫到一边,将他的一张考卷递给他,那上面的答案都错了。“我知道你懂这些题目,我们为什么不再来一次呢? ”老师挨个提问试题让爱泼斯坦回答。爱泼斯坦每答完一道题,老师都微笑着为他喝彩:“答得对! 你很聪明,我知道你其实懂这些题目,我相信你的成绩会好起来的。”他一边说一边把每个题目打上对勾。
人间爱之爱在人间
黑格尔在《生活的哲学》里讲述了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个被执行死刑的青年在赴刑场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个老太太突然冒出了一句:“看,他的金色的头发多么漂亮迷人啊! ”那个即将告别人世的青年闻听此言,朝着老人站的方向深深鞠了一个躬,含着泪大声地说:“如果周围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也许不会有今天。”青年死刑犯的话让人深思,一个人老是生活在别人的指责、轻视甚至鄙视里,往往要么心灵泯灭自甘平庸;要么心灵变态仇视他人和社会! 而富有爱心的人饱含善意的喝彩,则能引导人走上人生的正途。
美文欣赏
花开的方向 包利民
母亲喜欢养花,阳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四季的轮换里,总有花儿是绽放着的,如此,阳台里一直充盈着春意。另外,有几盆花是放在母亲的卧室里的,那几盆花是同一品种,母亲也叫不出名字,多次的搬家,无论是同城里的迁移或城市间的辗转,那几盆花母亲都没有抛弃。
那几盆花只在每年的夏季里开放,花期半个多月。花朵并不出奇,比指甲略大些,一圈的花瓣,中间是橙黄的蕊,形状上像极了缩小的葵花。它们通常是三五朵聚拢成簇,有一种极浅极淡的香,只在寂寂的夜里,万虑皆宁的时刻才能感受得到。这种花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固定地朝着西方开放,无论怎样地挪动位置或转动花盆,都不能影响。母亲就这样宝贝似的把它们放在卧室里,不离不弃。
母亲对于养花有一套独到的经验,不管什么花,在她的调理之下,都显出一股子活泼劲儿来,常让她那些老姐妹们欣羡不已,总有许多人慕名上门来取经,或讨花桠和花籽儿。母亲的养花爱好是受姥姥影响,或者是遗传使然,少年时曾和母亲回她的老家探亲,姥姥家在一个很远很远的乡村,几乎养了一屋子的花,院子里也栽得满满的。那时我就发现了那种母亲至今珍爱着的花,想来是姥姥送她的了,问母亲花名的时候,她含笑说:“你姥姥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呢! 反正我老家那边,这种花是很常见的! ”
母亲卧室里的花,起初在老家没有搬到这个城市的时候,我记得
是五盆,后来我大学毕业后,就成了六盆,而搬来这里后,又多出来一盆,成了七盆。仔细回想一下,几乎是以每十年一盆的速度递增着。直到去年,发现那花变成了八盆,几乎摆满了卧室里的窗台。算起来,去年正是搬来这个城市的第十年了。而母亲的那些老友中,却极少有人知道这几盆花,母亲也从不给她们看,似乎那只是她自己的秘密。 母亲卧室里的窗户恰好是向西开的,那些花儿摆在那儿,每年夏季开花的时候,那些花儿便丛丛簇簇地向着窗外,很像隔窗远眺的样子。在它们的花期里,母亲留在卧室里的时间就多了,常常是坐在床上,向着那些花儿,也不知是在欣赏花儿的开放,还是看向窗外。那眼神飘忽着,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大年年末的时候,母亲回了一次她的老家,给姥姥过八十大寿。也有好几年没回去了,临行前显得很是兴奋,似乎不管多大年龄的人,一想到要见着自己的母亲,都表现得像个孩子,是啊,不管多大,在母亲面前都是孩子吧! 母亲一个劲儿地叮嘱父亲,卧室里的那些花几天浇一次水,每次水量是多少,直到父亲都能背得出来,这才放心而去。而阳台里那些花儿的照看问题,母亲却是一句没提,任由父亲去折腾。
母亲回来后,很高兴,有一种满足的神情,不停地说着姥姥的身体很棒,依然伺候着一大院子的花。也难怪,八十岁的人了,能有这样的身体和精神,作为子女自然开心幸福。心里忽然一动,姥姥八十大寿,而母亲的花儿正好是八盆,回想起来,似乎真的是随着姥姥每十岁的增长而增多一盆。于是笑问母亲,母亲看向那些花,说:
“对呀,就是这样,你姥姥每长十岁,我就多种一盆! ”一瞬间忽然明白了母亲为什么钟爱那儿盆花了,那些花是母亲从故乡带出来的,是姥姥曾栽种下的,母亲珍爱着它们,其实是对姥姥的一种思念,一种祝福。
有一天在网上,无意间闯入一个花卉论坛,各种花草的图片琳琅满目。素来对花花草草兴趣缺乏的我,正要关掉网页,忽然,仿佛闪电般,一个熟悉的画面划过我的眼睛,正是母亲卧室里的那种花! 于是急忙点开,看它的介绍。上面说,这种花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都是向西开放,并分析了一大堆的原因,心里涌动着一种巨大的感动,因为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那是一个让人悠然神飞、魂牵梦绕的名字——望乡。
那些花又到了花期,母亲依然在守望着,目光轻柔地抚摸过那些小小的花朵背影,然后投向西方。而远远的西方,隔着山,隔着水,隔着风雨云雾,有母亲的故乡,有母亲的母亲!
品味感悟:
文章文题充满诗意:以“花开的方向”为题,含蓄表达了母亲的内心中的“望乡”情感。“向西开放”的花就是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是那醇厚的思亲情结。
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叙述年迈的母亲从农村来到自己家后种花的生活琐事。母亲喜欢养花,并有着一套独到的经验;母亲养花却有着自己的秘密;母亲“给姥姥过八十大寿”,体现了母亲对姥姥的一片真情,母女情深感人至深。“我”、母亲、姥姥三代人之间情感的维系
在这普通的“望乡”花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正是因为有真心、有真情在,文章才能如此打动人心。
佳作引路
祖母爱吃苹果,尤其爱吃妈妈削的苹果。
妈妈削苹果的姿势很漂亮。她安详地拿起水果刀,飞快地在苹果上转着,果皮便宛如一只轻轻点过水面的燕子,时而向上,时而朝下,绕着苹果自由地飞舞。片刻之后,圆圆的苹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完美得就像一件艺术品。削完后,妈妈总会拿过碟子,将苹果一片片削好,递给祖母。那一瞬间,妈妈那写满微笑的双眼是那么美丽。祖母每每递给我几块,而我吃完后总是不懂事地嚷着还要。望着妈妈那似嗔却笑的样子,我乐滋滋的。不过,心里总想,要是自己 能吃上一个完整的苹果该多好啊!
岁月流逝,祖母年纪渐渐大了,但仍然还和以前一样搂着我看妈 妈削苹果,妈妈依旧用她那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件沁人心脾的“艺 术品”。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她亲手削出的大苹果。品着 那甜甜的苹果,我时常想,要是自己也能够这样为祖母或妈妈削一次 苹果,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那年深秋,祖母病了,昏迷了好几天。我依然记得她那慈祥的容 貌和那被疾病折磨的身体。那天,祖母奇迹般地睁开双眼,吃力地说 着什么。我急忙把耳朵贴到祖母嘴唇边,才听清祖母说的是“苹„„ 果”。爸爸在上班,妈妈上街了,谁来为祖母削苹果呢? 看来只能自
己动手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模仿妈妈的动 作操作起来,可那小刀好像特意与我作对似的,我越想削好,刀子越 不听使唤,深一刀浅一刀地,果皮果肉洒落了一地。当我颤抖着将那 仅剩下半边的“丑八怪”递到祖母眼前时,却分明读到她脸上一种幸 福的笑容。
如今,祖母的病好了,我们晚饭后吃苹果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 不过,水果刀已经掌管在我的手上。每每望着祖母和妈妈那惬意的 笑脸,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传递爱心的“小天使”,快乐着家人,也快乐着自己。
品味感悟 文章开门见山,点题。开篇定下了本文的感情基调。 细致地描绘出妈妈削苹果时的情态,熟练自然,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这便是“传统美德”之家庭熏陶,是爱心的传递。描绘家庭温馨,细处见精神吲入一件突发事件,从而使故事转折巧妙。
吵架以后的滋味
彭亚玲
“你不过是个卫生委员,有啥了不起,只会说长道短,指东画西,自己怎么不去干? ”“我有责任督促检查,今天是你们值日,凭什么我 去做呀! ”“别拿了鸡毛当令箭,有本事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 我呆坐在座位上,想着刚才同男生吵架的一幕,心里直生闷气, 我是卫生委员,老师让我每天监督、记载值日情况。什么叫监督? 不 就是挑毛病,找漏洞,严格要求把好关吗? 同学们一周只轮到一回值
日,我却天天东检西检,已经够“苦”的了。可那男生却不服从我的命令,还同我争吵,我这个卫生委员怎么当下去啊? 唉! 这真是吃力不 讨好的差事。
几秒钟前,我真想到班主任那里去告状,但一想起那句“做出个 样子给大家看看”,我就踌躇起来,他的话虽然刺耳,却不无道理。我这个卫生委员已经当了两年了,但真正心服的有几个? 他们表面虽 然对我俯首听命,背后却骂我摆臭架子、唱高调子。这是为什么? 难 道我没有尽职尽责吗? 全班难道不是我每天最后一个离校吗? „„我努力地思索自己哪些地方出错了,可想来想去又没有。猛地,我记 起开学初,老师对我说的一番话:班干部是为同学服务的勤务员,要 想当个好干部,就得以身作则,任劳任怨,样样带头干。当时,我对这番话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十分清楚。可是经过这么一吵和反思,我明 白了,原来老师是要我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于是,我不再生闷气了,也不再想告状了,赶紧拿起扫帚向我班 包干的公共场地奔去,而且从心底涌出一种火辣辣、甜丝丝的滋味。 点评: 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将自己委屈的滋味体现出来。 对“我”的复杂矛盾的心理描写,细致真实。 悟出道理后感觉到甜丝丝的滋味。结尾点题。
七年级作文文档
初一
记叙文
12268字
145人浏览
75419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