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考指导】
1、 写好开头和结尾,议论文观点要正确鲜明,亮出观点要快,收束全文有力,最
好有所升华。
2、 字数一定要达到800字,“堆积素材”请放到除第一、第二及末段以外的段落。 写作时,时刻注意把握:如何扣住论点进行叙例,如何扣住论点进行分析说理。使用素材注意做到新颖典型,尽量避免使用过于陈旧的事例。
【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应侧重训练以议代叙的能力。】
【如写记叙文,应注意记叙文文体特征要鲜明,不要平铺直叙,要写得有波澜,开头或结尾一定要点明中心。】
3、 适当整理自己的成功之作,努力挖掘自己的写作潜能。
4、 考前一周应特别熟悉写作素材,阅读典范议论文及优秀范文。
作文提升四个方面
审题立意准确到位
素材构思可圈有点
篇章框架构建清晰
拟题开篇吸引眼球
【关于文题提供的材料的处理的一些思考】
考生在写作供料议论文时,在“引论”部分最容易犯的毛病是:
• 1、引述材料过长,不简洁,不概括;
2、亮出的观点不够鲜明有力;
3、材料和观点之间缺乏有机的过渡,使观点和材料成为“两张皮”,不贴肉。
• 具体做法有二:
(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话。第2句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 例: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
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
诗句。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
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 2.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简洁、有度、融合。简洁和有度是引述材料的基本要求,而融合
则是引述材料的较高要求。引述材料要简洁,因为评卷老师太熟悉材料了,行文拖泥带水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从而影响得分。有度地引述材料,是一般考生都能够做到的,它使文章紧扣题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不至于在内容项、结构项大量失分。如能灵活地引述材料,使之如盐入水,便达到融合的标准,很能体现较高的写作水平,极容易得到阅卷老
2 师的青睐,因而获得高分。
• 再看这样的例子:以《更心爱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 (材料)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质问家人:“这
是谁干的好事? ”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这是我干的。”父亲问道:“砍掉我的樱桃树,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 ”华盛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 ”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 请看:
• 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但他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承认
了,结果父亲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 这样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来的一半,但把华盛顿砍樱桃树,向父亲承认,以及受到赞
扬的主要内容保留下来了,而且几乎是引用原句,很有特色。
二 关于素材的应用与处理
1. 旧有素材的推陈出新。用过的素材千万别以为用过了就无用了,一定要把自己常用的、比较拿手的素材好好的理一理,如何更好地表述清楚,看看如何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话题的作文中。
例“毛遂自荐”
(一)要勇于自荐(节选)
毛遂自荐是大家熟悉的典故。他能在多难之秋定从于楚,表明他确实是有才能的,并非混吃混喝的食客,但他在平原君门下呆了三年,也没有引起平原君的注意,又说明人才是多么容易被埋没。如果毛遂还不抓住机遇推销自己,也许他便真如空谷幽兰自生自灭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功成名就的人才多,还是湮没无闻的人才多,应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了。在这个人才众多、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勇于自荐。
(二)自荐要抓住机遇(节选)
在这个人才众多、竞争激烈的社会,确实要勇于自荐。但要想自荐成功,仅有才华,仅有勇气,也是不够的。自荐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抓住机遇。毛遂自荐, 是秦国包围了邯郸, 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的紧张时刻,是平原君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但尚差一人的用人之际。平原君任用毛遂,也许是迫于无奈,也许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但不管怎么样,毛遂自荐成功是得益于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的。如果离开那一特定的背景,盲目自荐,也许只能招来更多的嘲笑侮辱,而绝无一展才华的机会的。
(三)自荐的前提是才华(节选)
自荐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才华。毛遂自荐之所以成功,与他超人的才华是分不开的。首先,毛遂善于言辞。当平原君用“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方说明他在门下三年毫无建树是没有才能时,他巧妙地偷换了“囊”的概念,反过来埋怨平原君三年来没有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其次,毛遂很有谋略。“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这十九个人,都是平时备受平原君器重的有才之士,他们对毛遂由轻视转为佩服, 说明毛遂的见解谋略是远在他们之上的。毛遂能在楚国朝堂之上怒叱楚王逼楚合纵,除了他无所畏惧的勇气,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对形势的分析、利益的权衡打动了楚王,让楚王心悦诚服地签订盟约。如果毛遂没有超人的才华,那么他的自荐顶多不过是跳梁小丑的哗众取宠。
• 【精要点评】
3 同一事例,审视的角度不同,内容的取舍不同,归结出的结论便不同,这就是事例运用中的定向叙述。毛遂自荐得以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一般只注意了勇气这个因素,而忽视了才华、机遇、用人者的开明、同行者的合作等因素。因此,辩证地全面地审视同一事例,我们便会发现事例中的新意,从而达到活用的目的。
• 2. 课本资源好好利用一下,特别是经典的文言文中,可用的素材非常多(李密《陈情表》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将相和、《屈原列传》《报任安书》等)
• 3. 注意看一些时兴热点,关注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社会上的一些有价值的事。利用茶余
饭后的时间,看看报纸,看看新闻,既可以做到张弛有度,又增了解信息渠道,使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富有时代气息。
• 三.篇章框架议论清晰
• 框架结构应清晰,叙例析例得体到位。体现出思维发展的过程:
• 框架结构之“六段论”举例:
•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
•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
•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
•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现中心。
• 第五段:辨证分析,立论周全。
•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析例方法一:例后假设分析法
考前作文指导
初三
其它
3986字
611人浏览
s感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