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授课课题:故乡的榕树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重点字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学习借鉴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培养欣赏散文的能力;
②学习本文围绕主旨选择材料进行写作的方法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作者黄河浪以故乡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真挚、浓烈而怅
惘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文章精巧的结构与思路以及掌握寄情于物的写法;
2.体悟作者的思乡情怀。
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问学生是否见过榕树,以及对榕树的认识。随后播放PPT ,向学生展示几幅榕树图,请学生欣赏。
提问:大家的故乡是否有榕树,这些榕树是否让大家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我国当代有一位艺术家就以其优美的文字通过写家乡的榕树,表达了他真挚、浓烈而怅惘的思乡之情,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到的课文。(板书: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2.作者与作品介绍
播放PPT ,介绍作者黄河浪,让学生了解作者。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曾用笔名洪荒等,1941年生于福建省长乐县。中学时代就酷爱文艺,善绘画,他的许多画被选送参加在国外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并获奖。1960年考入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便从诗歌起步,走上了文学道路,先后在《福建文艺》、《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获好评,其中诗歌《两代人》等被译成英文和法文。1975年赴香港定居,从事绘画并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在香港的《海洋文艺》、《文汇报》、《新晚报》、《七十年代》和内地的《当代》、《作品》、《花城》、《海峡》等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同妻子合作以“连云”的笔名发表了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福建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他的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故乡的榕树》获香港第一届(1979年) 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奖之后,曾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1975年作者去了香港定居,不久就写下了《故乡的榕树》,1979年,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 获奖后,被海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2 3. 榕树简介
回放先前几幅榕树的照片给学生看,从直观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榕树。接着播放PPT ,讲解榕树的基本知识。
二. 听《故乡的榕树》的配乐录音带
先让学生听一遍配乐录音带。接着播放PPT ,结合课文注释进行词语讲解。
带学生读几遍生词,及时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接着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思路。
三.作品整体赏析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现在请大家分析一下本文的写作思路、线索与结构。
(一)请学生分析文章的基本思路和线索。
明确:播放PPT 展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线索。
文章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线索进行,从时间看,分别写眼前、过去、眼前;从空间看,分别写香港、福建、香港。
(二)作品结构分析
1.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应该怎么分?先请学生代表回答,接着一起进行总结。 明确: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2. 这三部分中,那个是本文的核心,或者说是本文的重点?
明确:第二部分。
3. 讨论问题:第二部分内容较多且杂,是否可以进行分层?该怎么分?
明确: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
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
第三层次(第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
第四层次(第10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播放PPT )
五.课后作业:思考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眼前、过去、眼前——时间
香港、故乡(福建)、香港——空间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3 第二课时
(一)生词、重要词巩固
播放PPT ,先请学生自己完成练习,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答案。
(二)课后的思考与探究讲解
1、故乡的榕树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记忆深刻呢?
故乡的榕树授课教案
初二
散文
3219字
6810人浏览
sylh小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