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2、熟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了解诗歌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朗读:
体味诗歌氛围。
由教师或朗读好的同学范读,大家欣赏。而后教师提出要求,大家再齐读。
3、释词解句:
掌握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阅读思考,理解诗歌大意。并让几个同学将课文通释一遍,教师必要时进行点拨和讲解。
注意提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存者且.偷生 出入无完.裙 急应.
河阳役 4、复述课文:
了解构思技巧。
要求学生抓住记叙要素和叙事线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像,如可以安排捕吏与老妪直接对话的场面。
二、研读与欣赏
1、朗读: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
2、诗歌赏析: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思考题:
(1)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什么?(叙事诗。 《木兰诗》)
(2)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第2至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第3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层,第一层(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第二层(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第三层(后4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3)说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作用。(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令人哀怜。)
(4)哪些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急应河阳役……)
(5)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6)品味语言,分析加点词的意境:
“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急.应河阳役”“独.
与老翁别” (夜:表现捕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看:表现老妇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急: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 独:老妇被捉,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
逃回的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
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略加点拨,务使学生深刻理解
三、拓展与延伸
思考: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
四、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
②完成“研讨与练习”。
③改写《石壕吏》。
五、板书:
石壕吏
杜甫
差吏: 怒呼 凶暴、冷酷 战争惨烈
兵役苛刻
老妇: 苦啼 无奈、凄苦 人民痛苦
《石壕吏》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高一
其它
1514字
121人浏览
次日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