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长久
教学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预习时扫除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指导“隐、睁、悲”三字的书写。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包括初读课文,划词标段,查阅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苏轼生平
1. 昨天我们预习了第二课,题目是(齐读),这是上半句,下句是(齐背)。
2.“婵娟”怎么写?课文中“婵娟”并不是指美丽的女子,而是指(指名说)。
3.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这是一个人的愿望,谁的?(板书:苏轼)
(交流资料,了解苏轼其人)
小结:课文中说,苏轼是文学家。苏轼的父亲和唯一的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000年前,和苏轼共度中秋。(指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自由读课文2、3遍)
2. 检查生字词
做官 品尝 观赏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虽然 十全十美 有隐有现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苏轼 苏辙 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皓月当空 渐渐西沉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1)指名读
(2)理解难词:
手足情深:亲兄弟的感情深厚。
形影不离:形体和影子不能分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
宽慰:因为得到安慰而宽心。
(3)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这些词。
3. 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刚才读这些词语的感情放进去读。读读体会体会,苏轼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度过这个中秋节的?把表示他心情的词语划下来,读完一遍以后,把这些关键的词语再读读,想想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心情。
(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
4. 指导交流,说清楚苏轼心情的变化,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为什么会变化)
5. 小结: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
下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他细腻的情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 师范写。
2. 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古典音乐
教学思路:
在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一、感悟思念(品读1至3自然段)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先请大家读读课文1、2、3小节。想想为什么苏轼心绪不宁,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多读几遍。(自由读)
2.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欢欢喜喜,可苏轼却心绪不宁?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思念他的弟弟。)
3. 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是否夸大了?同学们也有亲人在外,是否也有同感?
4. 学生交流出“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兄弟情,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什么是手足情深?(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我们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体会:整天、形影不离,说明他们十分亲密。(连一根针都插不进)
(苏轼比弟弟大3岁,弟弟整天和他形影不离,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但愿人长久 教学设计1
初二
散文
2785字
400人浏览
haruharu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