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2. 通过课堂讨论的开展,认识愚公精神。
3. 分析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故事的寓意。
4. 体会文中对比、衬托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 辅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2.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认识并发扬愚公精神,克服困难,努力进取。 教学重点:
愚公精神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妇孺皆知,那么它的魅力又在何处呢?希望通过本节课学习来解决你的困惑。(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概述故事
2 1. 师课件出示音效画面,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请同学概括讲述本文的故事。
三、展开讨论,把握实质
1.课件展示论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观点,并讲述自己的观点。 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愚公实愚
智叟不知
3.请同学就文中的内容为论据阐明自己的观点。
愚公实愚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山高大雄伟,实在难移。
“愚公年且九十,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薄弱。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路远。
“叩石垦壤,畚箕运于渤海之尾” 工具落后……
智叟不知
例如; 只看到愚公残年余力,看不到子孙后代的力量,
没有发展的眼光;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广阔前景,没有远大的志向〃〃〃〃〃〃
4.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 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二者相比之下谁更值得你钦佩?为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积极发言。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板书愚公精神:
抱负远大 无畏困难 坚持不懈 埋头实干 努力进取
相比之下智叟则:胸无大志 目光短浅 自作聪明
5.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3 学生思考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四、品读赏析,体会写法
1. 试想故事的结尾为什么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远大理想呢?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
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
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愚公移山教案
初三
记叙文
1801字
307人浏览
luofuj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