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能力
(1)街垒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掌握本文的文学之士,了解《朝花夕拾》。
(3)把握课文的结构方式,理清课文的思路。
(4) 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增强语感。
(2)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有序地描写食物的写法。
(3)通过“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比较,培养阅读能力,扩展视野,同时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旨。
(4)题为鲁迅在百草原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肠坏死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真情实感,体会童年乐趣。
(2)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教师点拨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2
本文的第2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应引导学生通过对留点词语的揣摩而理解、掌握。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3.关干长妈妈讲的故事、私塾先生读的文章,并非重点内容,点到即可。
4.本文是学生进入中学所接触的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文章篇幅又较长,词汇丰富,需用一课时来简介作者和作品,正字音,释词义。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钟)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回忆童年趣事,是温馨而甜蜜的。中年时的鲁迅为了追寻这种甜蜜,特意写了一组回忆散文,结集为《朝花夕拾》,但看书名,就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和情趣,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教师当堂提问划线部分)(3分钟)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二.扫除文字障碍。(课前预习内容)(10分钟)
引导学生注字音,解释课本未注释的词。
3
确凿.( záo ) 菜畦. (qí ) 桑椹.(shèn ) 长吟.(yín) 油蛉.
(l íng ) 斑蝥.(m áo ) 缠络..(ch án )(luò) 攒.(cuán ) 纳.
凉(n à) 敛.(li ǎn ) 脑髓.(su ǐ) 竹筛.(sh āi ) 秕.谷(b ǐ) 书塾.
(shú) 宿儒.(r ú ) 蝉蜕.(tuì) 狗窦.(d òu ) 拗.(ǎo ) 倜傥..
(t ì t ǎng ) 叵.罗( pǒ ) 盔.甲(ku ī ) 人迹罕.至(h ǎn ) 锡箔..
(xī bó) 人声鼎.
沸(d ǐng ) 词义:以课下注释为主。
补充: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比喻人声喧闹。鼎,古代一种铜铸的锅。沸,水开。
三.听课文的朗读带。(15分钟)
(要求:以听读作文进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初步了解,初步领略作者的情感世界;提示学生从读音、停顿、语句、语速、语调等方面来感受;思索课文所写的两个不同的地点,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表达出来。)
(如: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对文中那个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解题,理清课文的结构:(5分钟)
文章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何理解题目。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教师小结:
题目: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我”成长的两个阶段,文章是按空间变换顺序来记叙的。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
4
无穷乐趣。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明确课文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教师补充讲解“过渡”的作用:
过渡指得是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段落。承上启下指连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语文课文中承上启下就是指过渡句或果断断所起的作用。一般过渡段的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启下,表示前一段的段意是承上部分,后一段的段意是启下部分。一般把启下部分的段落归为下一段。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六年级
其它
7059字
246人浏览
天边夕下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