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的内容,能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3、 通过品析词句,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体悟词人的情感。
4、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品析词句,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体悟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联猜谜:上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猜一名人。(李清照)
漫步在古典文学的词苑中,我们常常会被感动:那博大精深的思想,丰富多彩的感情,幽远深邃的意境,含蓄精炼的语言„„其中也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词人。在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中,宋代的李清照,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中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武陵春》。(课件;师板书课题。)
二、 学情诊断: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课件)
2、走近作者作品。(课件)
李清照(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 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
的代表。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
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靖康之难起,她和丈夫避兵江南,赵明诚中途
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详。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
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词以歌颂诚挚的爱情为主要内容。如我们这册课外古诗词里的《醉
2 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极委婉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
情,还有我们七年级学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词,描写自 然景物,轻快
活泼,富有生趣。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流露了对现实的
不满和关切,表达了对故乡故国的思念之情。这些作品反映了南渡时期背井离乡者的共
同感受,有一定现实意义。
3、简介写作背景。(课件)
三、 初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课件)
3、播放配乐朗诵。
4、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节奏,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5、指名读。
问:你感受到这首词流淌的是何样的感情,能用《武陵春》中的一个词语表达么?“愁”(课件)
四、 品读
(一)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一个“愁”字,一起品读词的上半阙。
1、请同学们默读词的上半阙,静静思考:本阙中的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生答)(课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人们常常借眼泪宣泄内心的痛苦。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词人“欲语泪先流”的原因。
(生答:“物是人非”——丈夫去世)(板书:物是人非)
至爱的夫君六年前在南京因病去世,29年的甜蜜生活戛然而止,美满的生活、美好的人物,一切都已成回忆,想到这些,词人不知从何说起,却已泪湿衣襟,由此,她发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叹。
2、什么叫“事事休”? (生答:万事皆休。)
她怎么表现在行动上的呢?是哪句话?
(课件)“日晚倦梳头”
梳头,生活中极常见的极细微的动作,对梳头的懈怠,这一细节中我们可看出词人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讨论)
3 小结:“倦”是身心的疲乏,是对生活的放弃,绝望!词人用生活中极小的细节传达了内心的悲愁!(课件;生做笔记)
3、请同学们思考:词人看到了什么才引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用原文回答。
(课件)“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停了,花都凋零了,连泥土也都沾上了花香。)(课件)
春天依旧,落花依旧,可国已不成国,家也不成家,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上阙词人用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内心的愁绪。 我们再连起来把上阙读一遍,传递出词人因景而生愁和物是人非的沉痛之情。
(生齐读上阙。)
(二)从上阕中我们读出了词人的沉沉哀愁,但在下阙,我们却发现女词人的心情似乎..发生了转变。
1、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阙,其他的同学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生朗读) 回答。(板书:闻说---也拟---只恐)
“闻说”什么意思?(听说。)
听说什么?(听说双溪的春天还好,花可能还没有全凋谢,春景不错。)
《武陵春》公开课详案
初三
记叙文
2828字
126人浏览
风雪夜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