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内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
3.揣摩词语,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难点】
1. 通过各种感觉,有感情地描写景物。
2. 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反复朗读,感知内容。)
一、导语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只要你用心朗读,用心体味,你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也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认知性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水涨(zh ǎng ) 捉迷藏(cáng ) 酝(y ùn ) 酿( ni àng ) 应和(h è) 笼(l ǒng ) 着一层薄(b ó) 烟 黄晕(y ùn ) 蓑(su ō) 衣 巢(ch áo ) 繁花嫩(n èn )叶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2.感知性朗读。要求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思考:
(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你标出起止点,并在下面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加以概括: ( )春——( )春——( )春
学生讨论,教师评价。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 :赞春。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色?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明确: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涵泳性朗读。深入到作品意境之中,细心品味其中意境。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学生不懂的词句举例:
(1)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体现急盼心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明确: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明确: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为什么要这样写春雨?
明确:这是春雨迷蒙时特有的景状,作者观察细致,整个空间弥漫着牛毛、花针、细丝一般的春雨,远望去,屋顶上像有一层薄烟,而且是“笼”着,一个“笼”字,非常传神地显示出细雨朦胧的美感。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工夫”是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年的时间,可以做好许多事情,告诉人们应当把握时机,奋发向上。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选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明确:这些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春天给人以新生命,给人以美丽多姿,给人以力量、信心的美感。在这里,我们知道,用作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之间有相似点。
(7)《春》表达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
4.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要求: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
三、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
四、布置作业
1. 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 请说出理由,下一节课交流。
2. 熟读课文,背诵第1-5段,鼓励背诵全文。
春
初二
记叙文
5119字
468人浏览
女画家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