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第一课时)
年级:高一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李艳审核人:魏焕风时间:2012.9.20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
熟读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1930年,他与共产党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进步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对派文化围剿的主将。鲁迅的作品有:第一部白话文小说《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故事新编》;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文集,如《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2、写作背景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左联”五位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撰写了这篇纪念文章。写作目的有对反动派残暴罪行的控诉和揭露,有对烈士英勇精神的赞颂,更有自己情感的抒发。
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左联五烈士”是指五位共产党员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南腔北调集》。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的散文(是一篇抒情叙事散文)。
【知识探究】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竦()身迂()戳()穿吮()血
隔()膜()偈()子涅()槃()信札()
镣()铐()挈()妇将雏()缁()衣
禁锢()淤()积
2.解释下列词语。
拳拳:
眷眷:
隐约其辞:
素不相识:
情随事迁:
人心惟危:
急于事功:
延口残喘:
明珠暗投:
郑重其事:
二、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内容。
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共有五部分,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三、把握人物形象(细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鲁迅与白莽有三次见面,通过研读请概括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2、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3、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揣摩作者情感。
概括文章主旨。
【知识探究】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作者情感
1、“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为什么说“将悲哀摆脱”,不说“将悲愤摆脱”?用“袭击”一词有什么好处?
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敢”、“不愿”、“不屑”有什么区别?
3、“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4、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5、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夜”、“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句话整体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概括文章主旨
(一)理解引用三个典故的用意
1、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2、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3、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二)主旨把握
问题探究: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标题? 作者要忘却的是什么? 要记念的又是什么?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达标检测】
1、说出下列加点字作用:
《为了忘却的记念》学案
初三
散文
3998字
245人浏览
尧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