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 塘 月 色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2、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
3、师示范朗读
朗读要求: 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
正字音字形:乘凉 chéng 袅娜 nio nuó 霎时 shà 峭楞楞 léng 梵婀玲 fàn ē 媛女 yuàn 裳 cháng 敛裾 jū
4、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出家门——小路——荷塘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回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问题: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4, 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
5, 朗读课文4.5.6段
第二课时
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5. 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5. 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三)诵读、鉴赏第6段
荷塘月色6
初一
记叙文
2943字
108人浏览
132414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