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把我们人类生活完整的划分成由这么几个方面的美满而组成。第一,有无相生。第二,难易相成。第三,长短相形。第四,高下相倾。第五,音声相和。第六,前后相随。”写作文也是如此。
第一,有无相生(这是有关生,生命的基础方面)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来自无,无是什么呢?就是天地之始,那种状态,包容宽广,生命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基础都摆在那里,“用之不勤”。我们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基础,就是有来自无。注意这个“生”字,“无”让一切万物具有了存在的基础,使“有”能够成为万物之母。使万物生生不息。因此,包容是人类第一大义。
老子说的包容是什么呢?就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你想想,哪些作文题目,应该是从“有无相生”来写呢?只要给你的题材是阳光、大地、海洋、水,这样的只付出没有索取的生命基本物质方面的题材,都是这类。这类的主题,就是一个“包容”。包容是宇宙的大义,也应该成为人类的大义。只要作文题目是给你一个没有生命的物质,而这种物质又是我们生命的不可或缺的,叫你以此而做出感慨,那么这类题目都应该这样去找到自己的主题。
这样的题目,比如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2008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等等。这类题目,拐个弯出的比较隐晦的是2008年山东卷的“春来草自青”,这句话很多人无法弄明白到底想说个什么样的心情?但是你仔细想想,春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啊?春天只是个人类的概念,春天带来的是万物生长的条件,这个就是物质基础。春天不会问你需不需要,它覆盖每个角落,即使最卑微的草,也会得到它的自在生长。这就是春的精神,包容万物,不舍贵贱。包容也就是老子说的公正。老子说“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因此包容这个字是我们人类应该从自然里面得到的最基本的大义。2008年湖南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比较隐晦的。其实你知道了韩愈内心对早春那种滋润万物,不舍细微,到处都因此而充满生机,就能体会这个也是讴歌一种包容,这种包容,是种对所有百姓都能得到的滋润和关爱,而不是冷如秋风,萧瑟无情。
我们做个实验,随便找个题目,都可用这个办法归类,破题立意,试试《道德经》的智慧。例如“总有一种期待”。这个题目还真是不容易写出彩的作文,小学时候老师出的题目是“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初中时候是“我的理想”,到高中,就变成“总有一种期待”,里面既有自己的理想,也似乎还有很多别人的理想,自己的理想似乎是建立在别人的理想上面似的。如何破题,如何立意,如何去找到自己内心的共鸣,都是一个有点让人感觉迷茫的问题。这样的题目为什难呢?它属于老子给出的最后一类——前后相随,这是人类最高境界了,人类最难得到的终极完美。我得给你一个个讲解,你才会明白。”
第一类是有无相生。生命来自包容,包容是人类美满的第一原则。作文题目只要是天空、树木、大海、水这样的题目,从包容立意,就对了。记住: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就是包容。如此展开,就不会有闪失了。“不过,这类考题出现的几率大概在5%以内。
第二类是难易相生。“老子的思维是很严密的。这个世界,出现了生命,就出现了判断,就有了主观认识。人的所有行动都源于思维。正确的行动一定来自正确的分析判断。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判断呢?老子告诉我们要做到“难易相成”。
注意这个“成”字,你能知道什么是难事,怎么解决难事,那么容易就到来了,就成功了。事情就完美了。难和易,这两个词看似简单,其实含义深远。想不通,想不明白,就是难;想通了,想明白了,就是易。苦是难,甜就是易。昨天是难,今天就是易。今天是难,明天就是易。无道是难,有道就是易。人类社会,永远在追求对“难”的求解。人类社会最大的“难事”是什么呢?找到了“难”之所在,“易”就可以追求。
因此“难易相成”是人类社会美满的一个特征,就是说我们人类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我们做事合乎于道了,自然我们就是成功的顺遂的。
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真是让人感慨无穷。能做到难易相成,就是一种美满。这种美满是因为我们在判断和认识上做到了准确。
历年高考作文,80% 以上就在这个方面了。第一个“有无相生”,比较简单,这第二个“难易相成”,就有点难。把握这个“成”字,你就容易写了。人类不是想追求成功吗?那就先弄懂难和易,什么是难呢?懂得道理就是个难字!无非如此而已
2011年,北大自主招生的一个题目是这样的:老子和孔子打架,请问你帮谁?并说明原因。
这样的题目也能想出来,真是找不到语言来发出我的感慨了。不过想通了,也就不难了。不过尔尔吧。现在出考题,首先搞个噱头,而这个噱头就像烟雾弹一样,让人摸不到头绪。用老子的“难易相成”来分析,其实很简单。不过当时我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开悟,因此我想了差不多一个通宵。一个考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思考时间的,就那么几分钟,不论这个孩子多么优秀,一棍子被打晕,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其实,这样的题目无非就是考考你对老子和孔子这两个中国最伟大的圣人的认识。所谓“老子和孔子打架”这样的事,出题的人不是白痴,不知道这两个人绝对没有打架的可能性。因此,不论你说帮谁都是无所谓对错的。难点在于你对老子和孔子思想的认识,他们的哪些思想让你有所感悟。如果你对孔子熟悉,就说帮孔子,借此展开论述就行了。如果你的认识有深刻的地方,你就过关了。这个看似很难的作文题,其实很简单。程咬金的三板斧,吓唬吓唬人,仅此而已。
历年出的高考作文,绝大多数是在这第二类“难易相成”上。一般情况,只要是涉及分析判断的,都可以归在此类。目前大量的材料题,只要有对错判断,需要你去分辨给出某种正确看法的,都可以归在“难易相成”这类上。不过,解难得易,说得轻松,做起来却难,对难的求解必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这类作文题也会是永恒的话题。我们总是在面对不同的难题,有些难题就如同人类的和平一样,是个无法求解的难题。虽然老子早就告诉我们如何解了,我们还是不回头地走在歧路上。
人生的快乐,也就在解难求易上吧。这个目的使得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去明辨是非。很多简单的是非,总是被一些烟雾所笼盖。
2011年高考北京卷作文是这样的:世乒赛中国包揽五金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讨论: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个作文题出得比较新颖,其实我觉得出得挺怪怪的。由于搞所谓新课改,这个高考作文当年引起广泛的关注。
作文60分啊,事关考生前途命运。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阅卷老师各自的水平不一样,心情不一样,这个老师认为是优秀的,也许那个老师认为是不及格。你叫我们的孩子情何以堪?韩寒当年靠一篇新概念作文,炒红全国,人生道路居然如此而一马平川。每年近千万的考生啊,为什么没有人再有韩寒那样的运气?真是一师难遇?
回到2011年北京这个作文题上来,三个学生的回答显然带着眼下很多的中国媒体的特色,显得不那么真实。其实面对中国包揽全部冠军,独霸乒坛,就是一次盛宴,开心的盛宴而已。而这三个孩子的讨论似乎就是在“假设孔子和老子打架”。这成功的里面有中国队员的汗水,也有运气。你能保证明年还这样?即使明年还能包揽全部冠军,你能保证国际乒联不修改规则,给中国队一些障碍?曾经在世界上如日中天的日本女排,现在又如何了呢?
一个孩子寒窗12年,面对这样的一次事关人生转折的考试,作为出考题的人,无非是想考验下这个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知识的积累。老子说“抱一为天下式”,何必搞得如此玄之又玄呢。
一个优秀的考生,应该能分辨对错。包括你面对的作文题目。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作文题目具有缺陷(当然这个缺陷也许是出题者故意设置的),让人理解都困难。这个题目比较难理解的是,老师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就有点像我们平时经常随口说的“你随便啦”,越是随便,越是难办。越是都有道理,好像都没有道理。
正视自己的疑惑,把这些疑惑都认真想通,就没有什么难的了,就能站到一个高度展示自己的才能学识了。
我们的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呢?在于自身,在于战胜自我。特别是当一个人在某个高度,感觉高处不胜寒的时候。自我才是你最大的困难。当中国乒乓队包揽全部冠军的时候,他们最大的难处在自身。他们今天的“易”来自昨天能战胜“难”。所有人都知道有个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总是有个参照物——乌龟,因此它总是以乌龟的速度来制定自己的速度。这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思维习惯。
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说这个作文题出得太好了。三个学生还有那个老师都是烟雾弹,他们都是“非”,“是”在你那里。你只有抓住你内心的“是”,才能知道“非”何以非。
因此这样的作文,说白了其实很好写。当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的时候,你听到了三个学生的谈话,而他们的对话让你想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你明白了问题真正所在是如何战胜自我。中国乒乓队的最大问题也是如何战胜自我。这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就是人类为了超越自我的竞技。你明白了中国队今年能再包揽全部冠军,一定是他们不断战胜自我的结果。如此展开,洋洋洒洒,写出自己感悟和得到的激励,一个“优秀的你”已经跃然纸上了。这样的作文应该是个不错的作文了吧。有何难哉?
不如我们也弄个模式来对付难易相成如何?你看这些天新闻不断在报道钱学森的事迹,钱学森如此伟大,他为什么能如此伟大呢?就是因为他对难的审视
和常人不一样,他解决难题的办法也是其他人无法超越的。我不知道你们老师给你们讲过多少作文素材,不过钱学森特别让我感动。我希望你能永远记住钱学森。明天如果是难易相成这方面的作文题,钱学森的事迹都是可以应用于作文的。钱学森师从冯卡门,当他把自己的毕业论文交给冯卡门的时候,冯卡门说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这样的褒奖对于任何人都是人生的最高点。此生就此名扬天下傲视寰宇了,生活荣华富贵。而钱学森说,他当时内心的惊喜是自己终于可以报效祖国了。他是把这最高点作为一个起点来看。那么多的艰难苦读时光过去了,钱学森却能这样坦然地把好不容易得到的“易”变成另一个“万难”的开始,他对中国科学领域的巨大贡献就是这样成就的。”
第三个是“长短相形”——这个世界由各种人组成,人的才能是有长有短的,这个是不可否定的现实,长与短,是各有其优缺点的,这个世界不是单一的,就好比10个指头不一样长一样,正因为如此长短相互互补,使这世界千姿百态(这是有关存在,我们个体的存在,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天生我才必有用)。你看老子的思想多么严密,第一是“有无相生”,生命的开始。第二是“难易相成”,生命思维判断的产生。紧接着就是这个“长短相形”,这个世界是需要自爱的。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问题只有人类才会去思索。一个完美的世界,是需要包容万物的,不论是长的还是短的。长与短,是相互比较才产生的。因此老子说“长短相形”。注意这个“相”字。“长短相形”对我们个体来说太重要了,即使你学高八斗,富甲一方,如果不能明白“长短相形”,人生就难得完美。你的学识你的富有都是因为有无知和贫困的对照才彰显出来。如果这个世界穷人都死完了,你拥有整个世界又能哪样?老子告诉我们要能包容他人的短处,也要包容自己的短处。这个世界物皆有用,因此要对自我有个清醒认识。这个世界如果是完美的世界,一定是物尽其用,各得其所。
我们这个世界需要长短相形,才能丰富多彩。
我们需要自爱,而且我们的自爱不能排他。这个世界只有相容才能相形,如此才能“万物并作”。这就是老子第三个“长短相形”的要义。
2004年全国卷(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区)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 :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 :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这个就是典型的“长短相形”的考题。这里面有个对所谓“痛苦”的看法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来自相互的攀比。自爱的前提也需要发奋图强。长短相形,并不是叫我们安于现状,不图改变。人生有些缺憾是我们无法用人力改变的,就如我们的性格和高矮,有些缺憾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比如学习成绩。最重要的是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长短。这个作文题目只是个体人生过程里面的长长短短。俗话说“三穷三富不到老”,一个人一生不可能只是一个直线。因此这样的题出的比较简单。
2004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题也是典型的“长短相形”,因为各自内心的对比物不一样,因此显示的长短也不同了。
看来这类题目在高考里面也有相当比例,可能在10%左右吧。
很多时候,人的无知就在不能分辨什么是长什么是短。长和短不像是与非那么对立。不过很多时候它带来的痛苦却让我们不能承受。也许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对与错,而是我们无法忍受自己的短处。同样这个世界最大的危险不一定是不断有罪恶出现,而可能是这个世界越来越单一,排他,失去长短相形,有人醉生梦死,有人却生活不下去只能去跳楼。人类这样的做法也许是最大的罪恶。杀人于无形。
长短相形的前提是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人类要做到还真不容易。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内心都要具有伟大的包容心。用物质换来的包容,都不是真包容,真正的包容发乎心,因此会浸入髓。长短相形,是人类世界彼此间发自内心的一种互爱。这样的互爱能让人类与天地共长久。有种不舍,言犹未尽。
第四类高下相倾---老子告诉我们美好的世界需要长短相形之后,紧跟着的是“高下相倾”,人类社会是有等级的,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各不相同。有高有下,如果这个社会是合乎道的,合乎包容原理的,那么这些高和下,就会相互关照,高向下倾斜,下向高倾斜。一个不健康的社会,我们会看到处在高处的人惧怕下面的人,处在下面的人也惧怕上面的人,高下不是相倾,而是相背。离心离德。情断恩绝。一个健康合乎道的社会,每个人不会因为地位高低而相互割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第四有关为,我们相互所为,人在这个世界是需要合作的。因此老子告诉我们“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这样的考题比较少,因为学生只能算弱势群体。他们自然向上倾斜着,只有上面能不能向他们倾斜的问题。
属于这个类的:2007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关于“帮助”
材料作文关于“帮助”,给了两个例子:一、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为一贫困企业捐款300万,但当他生病后,该厂员工竟无一人探望,其中一名受助者还说:“这让丛飞很没面子。”丛飞很伤心,但他说:“我现在已经无需钱来治疗了。”二、华南农大学生小李通过卖废品捐款给一所希望小学,但不久他被查出来患白血病,该校师生纷纷捐款,其中一位四年级女孩捐了十元。当被问到为什么把自己的压岁钱都捐出来的时候,这位小女孩说,我们要记得李姐姐说的话:“要学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要帮助别人。”
根据以上材料自命题作文,体裁不限。
现在这个社会很多时候是靠“钱的多少”来区分上下阶层。让我联想到健康和有病,也算我们这个社会的两个上下阶层吧。
不过2007年这个作文题,还是有点问题的,丛飞有钱的时候给贫困企业捐款,当他病了的时候,企业员工却没有人探望。请问毛病在哪里啊?你题目转移视线,搞了个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出来干扰学生的思维判断。不过,这样的题目,
你只要围绕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相互倾斜,需要一种相互依靠。就行了。
这里有个如何写作文的技巧问题。越是这样说大道理的题目,越有点不好写。我以为一个好的作文最重要的是你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内心对美好的认识,你要能让人知道什么才是美好的,为什么是美好的。因此记住老子的话很重要,因为老子句句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美好的,美好的方向在哪里。上下相倾是人类社会应该有的一种美好,不论你身处社会的哪个阶层,你都不能脱离开社会独存。都需要你去关注其他人,去帮助其他人。你做不到,就是你错了,其他人做不到,就是他们错了。不过这句话,更多是对利益阶层的拷问。
说到2004年天津卷,要求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个作文体现“有和无”区别,心中有,就认为是材,心中没有就会认为非材。我们应该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中心来写,即一个人在这个岗位上是才,在那个岗位上可能就是非才,我们要做的就是认识人,了解人,然后量才使用而已。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是要寻找自己的有,即自己的长处,利用好自己的有。
2012年重庆卷: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道德经解析高考作文
初二
记叙文
13164字
891人浏览
ka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