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2、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不容置疑地要求我放回大鲈鱼的理由,了解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和终生受益的“抵抗力”。
3、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及变化。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回忆一下学过的一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吗?课文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的?课文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而《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也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设计意图: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
二、授新
(一)学习第一部分:钓到大鱼(1--3)
上一节课,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各讲了什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段,你能找到哪些细节描写?
预设:
学生:第2段动作描写。
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屏
幕展示句子)
老师:放好鱼饵,举起鱼竿,抛出钓线,多么娴熟的动作,这说明了
什么?
学生:他们经常钓鱼,动作很熟练。
老师:这与第一段中的一个词相呼应了,这个词也告诉我们,他们经
常来钓鱼。
学生:“往常”
老师:非常好。这些动作描写表明他们掌握了钓鱼的技巧,这也为下文他们钓到大鱼做了铺垫。看来作者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都是来为主题服务的,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习紧扣主题,少写废话。
老师:第2段除了动作描写,还有什么细节描写?
学生:环境描写。(出示句子: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老师:刚才老师说句子要为文章的主题服务,那你认为这里的环境描写有用吗?(学生思考)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这里的环境非常优美。
老师:作者处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中钓鱼,他的心情一定是怎样的? 学生:高兴、兴奋、愉快的。
老师: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而是用优美的景色描写衬托自己愉快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能让文章更充实,文字更优美。
老师:你体会的非常好,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要运用这种方法。课文的第三段有没有细节描写?
学生:动作描写。(出示句子: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的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老师:通过这些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作者钓鱼的动作很熟练。
老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尽管我的钓鱼动作很娴熟了,可我还是要小心翼翼地收放,这说明作者钓到这样一条大鱼一定是不容易的,他费了很大的力气。
老师:钓到这样一条大鱼,我的心情是怎样的?第三段有一个词描写了我和父亲高兴的心情。
学生:“得意”
老师:这属于神态描写,第三段还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激动、高兴的心情?
学生: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老师:这属于什么描写?
学生:心理活动描写。
老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鲈鱼的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出示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学生:我和父亲很喜欢这条鲈鱼。
老师:是啊,这条美丽的大鲈鱼是我和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钓到的,可是父亲却让我放掉它。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细节描写体会后面我不愿意放掉鱼的原因)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放鱼回湖(4--9)
老师:浏览课文第四段,看看有没有细节描写?
学生:动作描写。(出示句子: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他放回湖里去。”)
老师:父亲看手表干什么?
学生:看看有没有到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
老师:还没有到开放捕捞的时间,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这个“盯”字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父亲也很喜欢这条鲈鱼。
老师: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在这段时间里,父亲可能在想什么?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初三
记叙文
3659字
307人浏览
长白山顺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