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教学目标】
1、 欣赏身边的文化,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弘扬民族文化。
2、欣赏歌词能力的培养。
3、体验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的学习过程。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歌词的意境。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策略】朗读品味法、问题讨论法
【学法指导】关键字句→运用联想、想象→品味意境
【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知识】
一音乐知识
这首歌所采用桶”和一个“说唱的”。一个人在铁桶上敲打着Hip —Hop 鼓点,另一个人在旁边说唱,歌词内容主要是对政府、社会、生活的不满。现在的Hip —Hop 也一样,只不过把铁桶换成了鼓机(drummachine),里面又加入了一些生活采样,在作品中融入了早期的R &B 。如果要说R &B 与Hip —Hop 的最大区别,最简单明了的说法是:前者是唱出来的,后者是说出来的。
总而言之,这首歌的音乐使用了现代音乐风格,而“蓝调”的特点有使其有了一种难以磨平的忧郁的味道。
二作者介绍
方文山,台湾人,是一个毕业于中文系的科班词作家,经受过严格的中国古典文化的训练。
同时,方文山也是一个现代社会长大的年轻人,他的意识中也有着现代的意识。这就使他的词作即有传统的意境,也有现代主义的痕迹。
方文山创作风格用他的话讲就是:有一种写词的风格叫做“跳”,他表示这完全得益于电影:“电影是剪接的艺术。比如说今天有个人被杀了,一般人会直接写出来,而我就会运用电影的分镜头来写,月黑风高,一张不怀好意的脸,一把刀,一个黑影跳过墙,一摊血。我的歌词不那么平铺直叙,一句一句地联结不是那么理所当然,我可以跳接,就像‘印第安老斑鸠,学会开人口,仙人掌怕羞,蜥蜴横着走’,没有必然性的联系,却有一种气氛在里面。”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分钟)
同学们,你们喜欢周杰伦吗?喜欢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让经典成为流行,让流行成为经典的,由周杰伦演唱,台
3 湾著名词作者方文山作词的《东风破》。让我们运用语文的知识来欣赏身边的流行文化,更深地感受身边的生活。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活得非常接近大自然天性,高兴了就唱,不高兴也唱。中国最早的诗歌不是四平八稳写在纸上的,而是唱出来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似的清脆响亮。
二、第一环节——“读”(语速、节奏、轻重音)(15分钟)
① 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歌词内容。
(落寞的游子回到惜别多年的故乡,良久伫立在墙面班驳的老屋前,头脑里儿时美好的往事历历在目。)
② 感觉这首歌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调子是(惆怅、悔恨、伤心、落寞、孤寂、怀念交融的复杂而朦胧的味道。)概括得很好,本诗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
③ 带着这种感情基调朗诵、歌唱这首歌词。
(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伤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注意节奏、轻重音)
三、第二环节——“品”(意象、语言、意境)(20分钟)
①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要从意象入手,一般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品诗的钥匙。意象,简而言之,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同学们于下列歌词词中出现的一个意象(烛火、圆月、酒、琵琶、枫叶、古道),挑三个歌词中你最喜欢的,说说为什么喜欢?
1、“月”——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轮圆月往往会勾起人们无尽的思念之情。南朝民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李白“举头望明月,底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婵娟”写的都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天上月圆人难再圆,却要时时担起那份千古不化的感伤,无语话凄凉!这年年依旧的冰冷月光,哀婉依旧,千回百转,这千年不变的月光从古时照到了今夜,凄清长夜,映照着孤寒清瘦的背影,摇曳的身影是一种刺骨的寂寞。
2、“烛火”——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无生命的烛火写得非常富有人情味,看到我的痛苦、烦恼心里很疼而不忍心过严责备我,来反衬出游子的彻夜难眠,表达了游子因思念而痛苦的心情。
“烛火”的红,反衬游子倍受思念的煎熬。我仿佛看到游子彻夜难眠,对着微弱的烛火回忆往昔,一幕幕,一桩桩,清醒到天明。
3、“酒”——代表了落寞、忧愁、伤心、思念、忧郁的情感。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 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形象地描绘一个倍受思念的困扰而容颜黯淡、面容憔悴、神情清瘦的游子的痛苦心情。
4、“古道”——历来为人们送别亲人、友人的必经之地,因此,它成了人们抒写离愁常用的意象。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李淑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写的都是离情别绪。
回忆起古道上“温婉的小手”,如今却只留下古典的歌声,表达游子的甜蜜、失落、伤感的情怀。我仿佛看到漫漫荒烟,丛丛蔓草记录着心情的文字。让人回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
5、“琵琶”——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多是诉说怨恨和相思,如杜甫“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晏几道“琵琶弦上说相思”;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琴声幽幽,倾诉着你的痛苦,我的忧伤。仿佛是有情的东风,蹉跎了岁月,一如从墙上落下的块块印记,而这一切都记录在“琴声幽幽”里。千万年前,是谁镌一把古琴琵琶,哀怨的弹奏一曲《东风破》,落了一地细碎如珠的乐符,留下绵绵无绝期的幽怨凄婉。那琵琶声里的哀伤是谁在哭泣?
6、“枫叶”——曾有词人这么来解释“愁”字,那就是——“离人心上秋”,秋天原本是丰收的季节,但在离人眼里,却象征着萧瑟、肃杀、万物凋敝的死寂,如《东风破》歌词中的“枫叶”,在旁人眼里,火红的枫叶给秋点染了生机,而在离人心中火红的枫叶只能更令人觉得寒意逼人。《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也使用了“枫叶”这一意象并着重从色彩角度来突出感情,用一个“染”字突出枫叶红的原因(那分明是莺莺用带血的泪染红的),这样写,进一步沟通了景与情的关系,一种哀婉、凄苦神伤之情跃然纸上。
小结:以上意象诗歌表达得很美丽,同学们分析的也很感人,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文学潜力嘛!
我们也由此可知成功的意象描写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诗歌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形象描写表现出怎样的境界和情调(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的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就是诗歌的意境。孤寂凄清,沉郁忧愁。
四、第三环节——“赏”(25分钟)
(一)下面我们将印象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A 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B 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C 根据这
5 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
1、漆黑的的夜晚,我伫立在窗口,看着一轮明月独自挂在天际边,没有星星的陪伴,再圆的月亮只会更寂寞。它象一面冰冷的镜子,将逼人的寒光打在我单薄的身上,好冷好痛。这种孤单寂寞凄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枫叶似火,如翩翩的蝴蝶,它们纷飞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交织成了一张美丽而痛苦的网,我被困其中,拼命挣扎解脱,越来越紧,我无法呼吸。、、、、、、
3、琴声在耳边悠悠回响,凌绝凄绝,如泣如诉,一声声音律拨动着他忧伤哀怨的心弦。、、、、、
东风破教案
初一
其它
6533字
261人浏览
a38380438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