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必修4第四单元作文-----《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学案
运用辩证分析的例文—— 玩物不一定会丧志
“玩物丧志”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志向。
我认为其实不然,玩物不一定会丧志,相反,还有可能“得志”。
“玩物丧志”,这个词经常被家长们拿来当作教训孩子的话,老师有时也拿来告诫学生。我看,“玩物”究竟是“丧志”还是“得志”,首先要看“玩物者”的自制力和目的。其次,还要看所玩为何物,并非玩任何物都会“丧志”或者“得志”。再次,还要看“玩”的程度。
“玩物者”的玩,带着什么目的,带着什么心情去玩,对“志”的“丧”或“得”,有密切联系。大家也许都知道,美国的头号巨富,拥有资产四百多亿美元的比尔·盖茨,他是靠开发软件成功的,但殊不知,他小时却并非一个乖巧的孩子。他从小沉迷于电脑,每天不上学,却去玩电脑。到了70年代以后,电脑工业渐渐崛起了,他靠他的技术与头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了成功的巅峰。
玩物有好也有坏,比如前面讲的电脑自然是好的。但一些人不懂得“玩物”会“丧志”。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了解到一位外国的国王——法王路易十六,他被称为“锁匠国王”,因沉迷于制造精美的锁而不理朝政,最后法国人民将他流放在一个孤岛上。而他的妻子——人称“亏空夫人”的安东尼王后,因沉迷于金钱而被人民推上了断头台。这两个例子都是因沉迷于不该沉迷的东西而“丧志”的。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玩物”的性质。
说到沉迷的程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自控力较弱,容易深陷。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我上学期沉迷于打电子游戏,自以为打电子游戏不会影响学习,但到后来越陷越深,甚至旷课去玩,期末时,我的学习成绩进了倒数几名。
所以说“玩物”必须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要选择对象,不要过分沉迷于“玩物”,否则,何时“丧志”,自己都不知道。 逆境与成才
人们无不向往美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使成才的道路畅通无阻;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这是因为,顺境虽说给人的成长铺平了道路,但逆境更能催人奋进。
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身遭腐刑摧残的司马迁,就是以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历代先贤为楷模,他凭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成为史家的不祧之祖,我国力学、桥梁专家李国杰教授,在“文革”期间身居“隔离室”,经常受审讯,在这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 梁扭转理论—— 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填补了一项世界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韩非囚秦著《说难》„„”可见“艰难困苦,玉成于汝”,确实有道理。
但是,逆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一个人能够成才,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力。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同样是贫寒的生活环境,贝利经受困难的磨练,成为一代球王,而有些人却堕落为小偷;同样是身有残疾,张海迪成了中国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有些人却沦落为乞丐;同样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镣铐和铁窗,江姐成了坚贞不屈的烈士,甫志高却成为可耻的叛徒„„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苦呻吟、怨天尤人,甚至自甘堕落;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超越任何障碍,战胜任何困难,成为堪担大任的“大丈夫”。
我们希望整个人生都一帆风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遭遇逆境,应该怎么办?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例文简析】 这篇议论文阐述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分析辩证。首段分别从顺境与逆境之于人才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本论部分分两层展开具体分析。第一层用典型的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练人的斗志”这一分论点。第二层用引证法和正反对比举例的方法论证“逆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这一分论点,并指出:成才与否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
2
力。结论部分提出遭遇逆境的应对态度:“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全文结构严谨,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分述部分,采用转折递进式的层次布局,条理清晰。中间两自然段也都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段首表明分论点,段中举例论证,段尾扼要小结,叙例简洁,析理精当,井然有序。文章不作片面的议论,作者既肯定顺境之于成才的利处,也不否定逆境能够出人才;既指出逆境能催人奋进,又强调人的主观因素:面对逆境,不可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这样辩证地分析说理,比较中肯、缜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课后习题一: 题目一 “扫一屋”与“扫天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关系,是做小事与创大业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要想创大业,必须从做小事开始。(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做平凡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引鲁迅的话:“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迭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做艰苦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磨练了坚韧的意志品质。举李白“铁杵磨成绣花针”的例子或祖逖“闻鸡起舞”的例子。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做繁琐的小事,为将来创大业培养了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习惯。举列宁小时写作文的例子。还可举反例与之对比。
第五段:联系社会现实,批评当前青年中好高骛远的倾向。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青年人要为创立共产主义大事业,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题目二“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
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扫天下”不必先“扫一屋”。(反中心立意)
第二段:提出分论点(一)“扫天下”与“扫一屋”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大事情并不等于小事情之和。可运用哲学上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观点,从事物的性质来入手分析。(道理论证)
第三段:提出分论点(二)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扫天下”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扫一屋”。可举爱因斯坦和陈景润沉醉于科学研究而忽略生活细节的例子,从人的主观客观条件来入手分析。(事实论证)
第四段:提出分论点(三)思想拘泥于小事情,常常会限制了人看问题的眼界,扼杀了创造性的思维。可举反例(事实论证)
第五段:联系当前社会上,有些人思想狭隘,患得患失,把精力都集中在一些生活琐事上,“阴盛阳衰”,形而上学严重,束缚了活泼的思维。
第六段:总结收束全文,得出结论,作为跨世纪的青年人,站得要高一些,看得要远一些,思想要解放一些。在大事情上要清楚一些,在小事情上要糊涂一 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3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
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
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
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
的积累,纵然有最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
么遗憾的事啊! 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
这样,在“扫天下”时,你才会知道哪些是应该马上解决的,哪些事可以暂缓,甚至放弃。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 ,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宏伟目标 。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学习成绩是一流的,社会活动是广泛的。他办
过报纸,写过文章,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 ,有过人的口才与机敏,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
理时的雄才大略不能不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假若他没有当年脚踏实地的“扫地”工作,那么,
当他面对一个6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
人祸,他能够当好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吗 ? 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
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
斥“扫一屋”呢?
课后习题二:这是一则寓言类材料,审题立意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从寓意角度考虑: 可以提炼出: 。
(2)从乌鸦角度考虑:
由这事可以提炼出: : :
(3)从词句角度考虑: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有“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牧羊人的话是 ,而
小孩的话是对乌鸦 ,可以提炼出对比型的话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作文学案
初二
议论文
6478字
1259人浏览
艾特moz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