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落花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花生、苹果等实物。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四幅图片都是什么?
生:蜡烛、老黄牛、小草、花生。
师:这些事物有什么不同点?
生:蜡烛(常用物品)、老黄牛(动物)、小草(植物)、花生(食物) 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请你在心里认真思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四种事物中的《落花生》,落花生就是花生,就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食物,一般介绍食物,都会介绍哪些方面?(口味、营养等)
师:但是文章似乎不是在介绍这样的食物,是在写什么呢?让我们分角色读课文,梳理一下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生:姐姐说它味美;
生: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生: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师:回答得真好。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我认为应该抓住 “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板书: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抽一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己的语气。
生:(齐声说)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同学们,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难道像桃子、石榴、苹果敢于展示自己才华,错了吗?
生:我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
师:你们说的真好,他们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生:一生读。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师: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生:“我”认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事;
生: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如果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师:还记得老师上课前提出的思考: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练习:
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老黄牛——
李红英《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
五年级
读后感
2661字
434人浏览
comc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