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进议论文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和旗帜,没有论点或论点含糊,论证也就失去方向,结果是不知所云。
论点的要求是:
(1)正确——不能偏离题目或所供材料的主旨。
(2)鲜明——有明确的褒贬立场。
(3)新颖——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4)唯一——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几个分论点。
2.论据
议论文的论点确立以后,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叫论据,只有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才能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论点往往是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根据论点从众多的论据中选择那些针对性最强,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以增强议论的逻辑性,使每个论据真正起到有力地证明论点的作用。
论据的要求是:
(1)正确——能紧扣中心论点,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不能让论点和论据分离。若与论点无关,再生动的论据,也不能选用。在选择论据时,我们要注意: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因此,我们要注意从论点的需要出发,注意对论据进行灵活剪裁,使论据和论点相适应。
(2)真实——列举的事实、数据等要真实可靠,要经得起考验。要符合实际,符合生活逻辑。只有论据确凿可靠,才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才能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3)典型——列举的事实、数据等能以一当十,清楚地证明论点,有说服力。典型就是指论据要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代表性、必然性。要做到选材典型,在运用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时,就最好“慕名而选”,即选用名人名家的名言和事例。“我姥姥说”,“我妈妈说”,“同学张三李四说”或“有人说”,往往“人微言轻”,缺少分量。
(4)新颖——选用平常生活中能打动人并且一般人不太熟知的事例做论据,不要总是选用大家熟悉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新颖与陈旧是相对而言的,要使所摆的论据新
2 鲜一点,可以从三方面考虑:①用别人不常用的。这就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从古今中外人们的言论中搜集理论论据。②用发生在不久前的。这就要关心世事,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的万事万物中,找事实论据。③用自己经历过的事。这些事是别人不知道的,读来也会有新鲜感。
(5)概括——叙述论据时用较概括的语言,能把与论点有关的主要事例说清楚就行,不要对事例作详细叙述,尤其不能有细节描写,以免写成记叙文。
3.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论述论点的过程。有了正确的论点和充分的论据,还须借助于一定的论证方法才能使论点得以阐明。由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构成了不同的事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论证过程中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以便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论证论点,使论点的正确性得到全面、充分和深刻的证明。
论证的要求是:
(1)严密性——论证过程中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条理性——论证过程中思路明晰,层次清楚。正文部分最好能用排比段来写,即每段的开头或结尾能用同样的句式来表述,每段写作时,最好把每段的中心句放在段首,这样就做到纲目清楚。
(3)逻辑性——论证过程中,论说透彻,说理性强,一般议论文要求至少能写出两层,实在不行,也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说。
二、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实际就是作者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思路,而这一过程是跟人们认识一个新事物的一般规律相一致的。因此,选择、安排恰当的议论文的结构,对读者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这是以立论为主的议论文最常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结构。
“引论”又称“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把所要议论的课题摆到读者面前。好的“引论”应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论述几个问题,也可以论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写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力避重复。本论部分的结构形式大体有两类:一是逐层深入论述的,称为“纵式”;一是并行展开论述的,称为“横式”。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是文章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与
3 引论相呼应。但结论与结尾并不是一回事。结论大于结尾,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两段。结论部分应做到干脆利索、形象含蓄。
【典范议论文欣赏】
脚 踏 实 地
居里夫人说:“人类需要实干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庄子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这些都体现了脚踏实地与实干的重要性,做人要学会脚踏实地。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守仁一生经历了不切实际到脚踏实地地转换。幼年时,由于天资聪慧,他轻易便考上了童生,他梦想当圣贤,却不因此而努力。此后,他连续两次进士落第。现实如晨钟暮鼓令他警醒。从此,他十年寒窗,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终于考中进士,并凭借渊博的学识,发展心学,成为一代宗师。
王守仁脚踏实地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大厦凌云摩天,所以,他才站在...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望向更远,窥探人间的奥秘。
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路易威登开始只是一个乡下的农民,后来,他到城镇去学习皮包手艺。起初,她的皮包并不被人看好,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只是努力地去缝好一针一线,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个皮包。终于,他的包被皇后看好了,他成了皇室的御用皮包商。后来,皇权解体,他用自己的积蓄创办了一家工厂,这就是今天的LV 。
如果做包不抓好一针一线,工作不脚踏实地,路易威登一定没有机会成功,今天的LV 也不可能存在。
严谨的焦耳脚踏实地地研究科学,这才有了“最严谨的科学家”的称号;坚定地中国军人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个正步,才有了国庆阅兵的零秒误差;仔细的中国航天工作者脚踏实地的保证每一个零件的精确,这才有了中国神舟的无限辉煌。
“春风得意马蹄疾”需要脚踏实地地研究每一部经典,“天梯石栈相勾连”需要壮士们脚踏实地地搭起每一根链条,“千载谁堪伯仲间”需要贤者脚踏实地从每一件小事上实践“鞠躬尽瘁”的誓言。
历史的事实一次次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行至千里之外,才能登上凌云的峰顶。就像好高骛远的蜗牛,即使拥有远大的梦想,最终也只能枯死在蓬蒿杆上。
脚踏实地,收获远方。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
世间有千万件事,这其中有许多是我们无法做到的。面对不可为之事,有人为之、有人不为。“为”者固然拥有坚定的意志和进取之心,而在我心中,“不为”者拥有的却是大智大慧。
想那屈原一心为国,数次劝谏却备尝冷眼,他明知“举世皆醉”,却妄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他投身汨罗,以死明志,然而后世的君主,懂他的有几个?清醒的又有几人?与屈原相比,鲁迅便明智许多。他深知行医无法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便弃医从文,让激昂的文字化为锋利的武器,直戳人们的心脏。假使他坚持行医,那么谁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拯救江河日下的国家呢?可见,“不为”的效果有时要远远超出“为”的效果。 请君随我一同翻开历史的画卷,李白深知无法清除官场的污浊气息,于是他选择“不为”,舍弃钟鼓馔玉换得美酒千杯,纵情山水,吟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4 月”的洒脱;写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旷达;诵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魄。岂不快哉?
苏轼屡遭贬谪后,也同样选择了“不为”,他远离高堂的庄严,与山水为伴,享受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清风,亦别有一番情韵。陶渊明亦深谙“不为”之道,远离尘世之喧嚣,不汲汲于“不可为”之事,沉醉于自己的桃花源中,守望着花草树木,守望着“依依墟里烟”,守望着自己那颗纯净的赤子之心,美哉妙哉!
毕淑敏有言:执著是一种态度,而放弃却是一种智慧。这便道出了“知其不可而不为”之理。
“不为”的智慧,在于不执念,“不为”的智慧,在于懂得变通。许多的事情苦苦执著最终也是无果,换一种方式或许反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走进议论文
初三
记叙文
7853字
457人浏览
做個優秀的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