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的联想》作文评讲教学设计
北流市明瑞高中 梁焕娟 一、教材分析
走进秋天,阳光温馨恬静,微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田野遍地金黄,沉浸在这美景中,确有一番别样的味道。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袒露,冬那么内向。看秋果金黄,听秋蝉鸣叫,赏枫叶斑斓,观菊花妖娆,让人遐想连篇。
在秋的季节里,你能联想到相关的哲理及人和事吗?请以“秋的联想”为题,写一篇文章,畅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让你的文章至少有一处闪光点;不少于800字。
“秋的联想”虽是个命题作文,但可写的内容丰富多彩。秋是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亦是思念、怀旧的季节。同时,秋能给人的感悟也颇多。如秋叶飘落,让人想到落叶归根及生命的轮回;秋收,让人联想到农民阶层的勤劳及粮食的珍贵,等等。与秋相关的人和事也很多。由此可见,这个题目能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开拓思维。
二、设计思想
作文教学不能只注重写作技巧,更应该重视“讲评”,且每次评价都应该有针对性。因此批改时应做好记录,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写作水平,立足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次写作的要求展开评讲。 作文评讲不应只是教师的一家之言,应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在习作评讲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评的良好习惯。因此,我此次的设计的材料全部来源于学生的作文:一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从班中选两篇佳作,树立典型榜样,让学生逐一轮读且点评,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从而领悟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评后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
三、教学目标
1. 指导“联想型”作文的写作技巧
2. 分析本次作文由其“秋”的分类联想到其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 欣赏学生佳作
四、教学重点
1.指导“联想型”作文的写作技巧
2.欣赏学生佳作
五、教学难点
分析本次作文由其“秋”的分类联想到其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 六、教学准备
1. 认真修改学生的作文,摘录相关资料,整理归纳。
2. 编印好学生的优秀作文,给每个学生发一份。
七、教学过程
(一)表扬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并指出存在的不足
1.此次作文写得好的方面有:
(1)结构比较完整,能做到首尾呼应。
(2)大部分同学能对秋的景物进行细腻生动的描写。
(3)感情较真实,都表达了对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学生归纳本次作文存在的不足,教师小结
(1)本次写作是命题作文,但有部分学生换成以下题目:《家乡的秋》、《秋的味道》、《秋的愁》、《秋》、《秋叶的静美》、《秋的遐想》、《枫叶又红了》。
(2)“秋的联想”,中心词在“联想”,部分学生只写了“秋”的特点及对秋景抒发感情,但没有写由此联想其内涵和外延。
(3)有的学生写了“联想”,如由秋想到中秋节,或在秋季与同学好友分别,或在这个季节踏上了高中生涯等,联想的内容不够深刻。
(二)指导“联想型”作文的写作技巧
1. 联想的定义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其特点:一是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二是必须是两个事物,不能是同一事物。
2. 联想的类别
(1)相关联想。如由“绿”想到小草、树木;军人,环保。
(2)因果联想。如由“绿”想到水,大地,春天。
(3)相似联想。如由“绿”想到希望、朝气、青春、活力,甚至生命及和平。
(4)相反联想。如由“绿”想到金黄,由此延伸到收获。
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创造性的思维,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就是打开思路,让思维的触角于无限丰富的其他事物产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但是,联想本身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我们用它为作文的构思服务,首要目的是立意新颖。换句话说,联想的成果首先要体现在立意上。再拿“绿”的联想来说,应该把从事物”过渡到“事理”,得出以下立意:“祖国永远是春天”“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开辟生命的绿洲”等等。
3 3. 捉住不同的联想点
一个事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因而一个事物可以有很多个联想点,抓不同的联想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
(1)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不同侧面。
(2)联系社会的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联想点。
(三)分析本次作文由其“秋”的分类联想到其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作文评讲,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次提升作文水平的评讲,更希望它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真切地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正如古人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联想型作文”的指导,共同讨论、分析由“秋”的分类联想到其内涵和外延。与秋有关的事物有14种:秋叶、秋水、秋雨、秋月、秋声、秋色、秋菊、秋蝉、秋果、秋思、秋事、秋落、秋喜、秋风等。下面主要讨论其中的四种:
第一小组展示由“秋月”联想到的内涵和外延:
(1)由“月”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人类实现登上月球的梦想:美国阿姆斯特朗——俄罗斯——中国之杨利伟和刘洋。再由“秋月”联想到“中秋节”,这个节日是家人团聚,游子归家的时节;与此相反的联想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还可延伸到香港回归了,可台湾仍未回归,由此希望同学们要时刻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2)与“秋月”相关的诗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月夜回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第二小组展示由“秋叶”联想到的内涵和外延:
(1)由“秋叶”的特点“凋零飘落”延伸到生命陨落。一是生命的自然伦回。正如贺子珍的诗句所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生命的消亡,其实是生命的延续,更体现出其乐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延伸到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如父母亲人、清洁工人、军人、一心为大山里的孩子服务的教师们等等。二是人为的生命消亡。现代生活各种不协调的因素,导致了一部分人生活压力过大,心理素质过低,以致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和行为。如一些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而轻生;富士康工人跳楼事件;一些人因家庭矛盾导致的惨剧等等。
(2)由成语“落叶归根”联想到中国人的故土情结。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独处异乡的游子或是到了花甲之年的老人,总会自然地寻找自己的归属感,那就是故乡,是每一个人心中最安静的乐土,挥之不去的牵挂。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飘泊羁旅的游子心。又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第三小组展示由“秋色”联想到的内涵和外延:
(1)“秋色”的主色调之一是金黄色,是稻谷收获的季节。稻谷是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结果,正如李绅《悯农》所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由此可以引申出的观点有:一是付出就有收获;二是浪费可耻,珍惜光荣;三是金子总会发光。
(2)“秋色”的主色调之二是红色(枫叶)。可以联想到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喜事。中国人办喜事都喜欢用红颜色,如结婚、新房进住、国庆节、春节、添丁等;第二,鲜血。它除了可以维持我们的生命外,还有象征意义——革命,那就是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啥热血”的千百万革命烈士、先贤先辈。第三,国旗。国旗是国家的主权意识不断增强后必然的产物。中国国旗的第一次飘扬,是毛泽东主席建立新中国的激动时刻;中国国旗的第二次飘扬,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兴奋时刻;中国国旗的第三次飘扬,是周恩来同志的外交政策给中国人带来自豪的时刻;中国国旗的第四次飘扬,是奥运会上中国国旗的冉冉升起的振奋人心时刻,摘掉了“东亚病夫”的代称。中国国旗的第五次飘杨,由杨利伟把它带到月球上,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第四小组展示由“秋菊”联想到的内涵和外延:
(1)从“菊花”的用途联想到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环保和文明的祭祀方式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由送束菊花代替原来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2)“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以素雅坚贞取胜,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脱离官场的尔虞我诈的平淡心境。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颂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
(四)学生佳作欣赏。师生齐朗读、共分析。
【佳作示例】
秋的联想作文讲评
初一
散文
5331字
1023人浏览
植应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