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导入
听,课老师准备的是一首送别的歌曲。(师唱送别)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师: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遍,所以写送词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那我们先来学第一首,打开书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
二、新课
(一)、引导自学
师:很好。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怎么送
(送到哪?)
师:很好。板书:送到哪?
(为什么送?)
师:不错。板书: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古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 (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2)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果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了都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引导汇报
1、检测朗读
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那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 读诗
师:
谁还愿意读?
生:读诗
师: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很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可以当小老师了。(放课件)
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2、理解前两句
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你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么?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我弄明白了“谁送谁”这个问题是李白送孟浩然。)(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其他同学同意吧?(生同意。)等会儿坐下,说说你从哪儿读明白的,好吗?
(从题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
师:诗是李白写的,说明是李白送孟浩然。
师:很会读书,做到了边读边想。说得也清楚极了。谁接着来?
(我读明白了在哪送,是在黄鹤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我读明白了“送到哪”这个问题,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呢?
(我从第二句“下扬州”中知道的。)
师: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到了“下”这个字么?
师: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 (我读懂了“何时送”这个问题,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从第二句的中知道的。)
师:很好,诗中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三月呢?
(是烟花三月。)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是百花盛开的三月。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是百花齐放的三月。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3、理解后两句
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 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
(没有)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年级
记叙文
2875字
184人浏览
congfen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