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试卷副标题
阅读下面这唐首,然后回答问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 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 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 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 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 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点绛唇 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3.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 .“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 .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 .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两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 .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4.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答:
阅读下面这唐首,然后回答问题。
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其二
吴 融
隋堤风物已凄凉,堤下仍多旧战场。金镞有苔人拾得, 芦花无主鸟衔将。
秋声暗促河声急,野色遥连日色黄。 独上寒城正愁绝,戍鼙惊起雁行行。
【注】晚唐文德元年,朝廷派韦昭度招讨西蜀,昭度辟作者为掌书记同赴任,韦昭度
讨蜀无功,复受王建胁迫而返京,作者亦出川,并沿隋修筑的汴河回浙江绍兴家园,诗人目睹西川兵灾,一路东来,又见中原一带惨状,感慨万端,写下一组七律,本诗
为第二首。
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起句中的“风物”指隋堤这个地方特有的风俗,而“凄凉”一词则奠定了全诗的基
调,领起全篇。
B. “堤下仍多旧战场”承首句而来,写堤下,以“旧战场”点出了凄凉之状。
C. “金镞有苔人拾得”写在昔日的战场上,人们还能拾到已生锈长了青苔的箭头,暗
扣“旧战场”。
D. 颈联两句通过秋声、河声等听觉和野色、日色等视觉的描写,充分展现了隋堤四周荒凉的景象。
E.
“戍鼙惊起雁行行”一句直抒胸臆,暗示了今日烽火又起,并点出了诗人“愁绝”的原因。
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
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
第3页 共4页 ◎ 第4页 共4页 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 .“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 .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 .“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 .“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8.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唐首,然后回答问题。
又 雪
杜 甫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
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
【注】公元765年,杜甫离开草堂,顺江而下,因病暂住云安(今重庆云阳)。
9.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描写了南方雪景,一个“沾”字传神地写出了南方积雪湿重不够蓬松的特点,突出了蜀地冬季环境的寒冷。
B ﹒颔联连用两个叠音词“微微”“脉脉”,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雪仿佛在含情脉脉地离人远去,表达了诗人对蜀地的眷恋。
C ﹒颈联“冬热”两句,通过“鸳鸯”“犲虎”对比揭示蜀地气候宜人和环境的雄奇瑰伟,也为末句写北归长安作铺垫。
D ﹒尾联中“焉得北之朝”中的“北之朝”应指诗人向北回到京城长安,“焉得”二字写出诗人渴望回到京师的迫切心情。
E ﹒诗人以“又雪”为题,摹景状物,情景交融,极富神韵。全诗语言朴实,刻画细致入微,诗人疾病缠身,寄托遥深。
10.“愁边有江水”,诗人忧愁如汩汩江水。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愁”。
答: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1页,总2页 参考答案
1.CE
诗歌鉴赏
初三
记叙文
4774字
3695人浏览
tam_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