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雷鸣
【摘 要】学生的成长,需要逐步实现三重境界,即: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有不为;有不为而无不为。无为不等于不为,放手不等于放任。放手,要有科学方法引路。放手,要有良好习惯护航。放手,要与合作探究接轨。教师的“无为”是学生“有为”的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放手”的程度决定了学生“自主”的程度。只有教师放弃自己的主体地位,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果说学生的成长必须参透“自主与合作”,那么老师的成长就必须要参透“放手”的智慧——无不为而有不为,有为而无为,无为而“有为”。
【关键词】放手 自主 合作
“教给真理,不如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教给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魏书生这样说。
读魏书生的教师都知道:他曾经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 8分。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获得教学的成功?
愚以为,这是一种“放手”的智慧。
还记得孩子摇摇摆摆学走路的样子吗?在指导孩子走路的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越敢于放手,孩子越能更快地学会走路。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老师要敢于放手,学生才能更快地学会自主学习。
无为不等于不为,放手不等于放任。
(一)、放手,要有科学方法引路。
魏书生放手让孩子自学,并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授之以渔”——从“明确目标”“激发兴趣”“磨练意志”三方面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培养注意力”“训练记忆力”“发展思维力”三方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计划预习”“听课巩固”“复习检测”三方面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技术。
魏书生出版的《学习方法》一书,可以作为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教科书,也是学生学会自学的导航图和指路标。
(二)、放手,要有良好习惯护航。
我现在能够放手让五年级六班的孩子自学,也是因为我充分训练他们的自学习惯。
1. 读书四部曲
第一部曲:读通
读通,就是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字正腔圆、断句正确。我们可以这样做: 首先,读书与圈、划、标的结合。在初读课文时训练这样的习惯:随文拼读,看准每个字、读准每个音,遇到带音节的字拼读后再往下读,并把带拼音的字词“圈”下来,在不认识的字下面“划”上“?”,在自然段前“标”记序号。二年级开始,阅读的内涵需要丰富起来,比如:把课文中表示名称的词语下面标记小三角、表示动作的词语下面标记小圆圈、表示修饰的词语下面标记小圆点,比
2 喻句下面划横线、拟人句下面划波浪线、排比句下面划圆圈线等。
其次,读书与查、问、记的结合。再读课文时,通过查字典或工具书、实在查不出来再问老师、问组长、问同学的方式解决加“?”的问题,如实做好记录并多读几遍,记住读音。
最后,连起来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标记小圆点、小圆圈、小三角的词语都要重读。划线的句子要强调其表达的含义。
如此,让这些符号成为一种“信号”,学习每篇课文都使用同样的符号,让整个过程有规律可循、有法可依。
第二部曲:读熟
熟读指读流畅、朗朗上口、不添不漏不破不唱,语调、停顿正确。怎么训练呢?
1.限时自由加速读,字字入目,字字有声。
2. 赛速读(秒表计时,挑战之前的记录),不添、不漏、不破、不唱。
3. 一目三行读,不指读、不摆头、不动口。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的训练多半和“速度”有关,也为理解打下坚实基础。而训练时关键是脚踏实地,落到实处。
第三部曲:读懂
要读懂一篇文章,我个人比较欣赏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
第一遍,跳读。完成一、二步任务。1. 识记作者和文章梗概。2. 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
第二遍,速读。完成三、四步任务。3. 复述内容。4.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三遍,细读。完成五、六、七步任务。5. 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6. 摘要重点句段。7. 归纳中心思想。
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任务: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第四部曲:读好
读好,指能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词句在文中的妙处,明白文本意思、顺序、结构、重点等,在知其然基础上知其所以然,从而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一篇课文,主要是通过停顿、轻重、快慢、虚实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现出来。训练时,应注意克服毫无感情地唱读。一般地说,写景的散文意境优美,要读得流畅、轻快;介绍某建筑物或人物的文章,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停顿,抑扬顿挫;而童话、寓言故事就要恰当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随着角色的转换而配合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
另外,朗读时,要充分利用“通读”时的符号——小圆圈、小三角、小圆点,按照要求去重读。停顿的地方根据时间的长短标上“/”或者“//”,延音处标上“----”, 语气连贯须拖音处可用“→”号。学生看得多,听得熟,自然就记住了。如在读《小小的船》中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这句话时,在学生充分进入情境,想象蓝蓝的天,弯弯的月,„„充分渲染出那种喜爱之情。
读书要彰显孩子的个性,变着花样读。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读出感动、陶醉、幽默„„
2. 练习四部曲
做练习,我主张和时间挂钩。第一步,自测。在规定时间里以考试形式去完成(比如说15分钟完成一页);第二步,自查。到时间以后立即停笔,充分利用自己身边所有可以查阅的资料,查阅与校对答案(用红笔自己将答对的题目画上
4 四字词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近义词或反义词。
也许你会问: 这样会不会有个误区,形成了他写作的依赖呢?
你大可以放心去做,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的过程,都要经历“欣赏”—— “模仿”——“创作”的过程,模仿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创造,这样孩子会看的更高更远!不用担心他依赖,依赖学习资源和工具又有什么不好呢?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孩子用“笔”阅读作文书,用“心”阅读生活这本“书”,反复思考这两本书之间的微妙联系。修改就是要将这两本书的融为一体,最好、最直接的思考。最开始一定要引导孩子逐句改,一句一句地让他联系自己的生活,直到改完一篇文章。在他写不好日记的时候先每天让他就在作文书上用修改符号改就好。周末把这一周修改的最满意的写在周记里。
第三部曲——仿,大约修改完一本书,就不再修改,进行第三步——模仿。模仿时,日记、周记很重要。但是写日记是有弊端的,就是每天孩子的作业很多没有足够时间,孩子写日记往往为了完成作业,这样就不好了。日记要像我们每天更新qq 签名或说说一样,带有发表的意思。重点抓每周的周记,整理本周的“签名”和“说说”的内容,寻找和自己这个经历相关的大量文章、资料阅读后,完成这个文学作品——而不是作业。
先从人物、景物还是事物开始训练呢?
写什么都离不开人,所以最好先过人物描写关。你能指导最好,特别是提示语与标点的运用,这是入门,不掌握好以后就很难。一定要配合标点符号训练,特别强调提示语位置变化后标点的变化。在训练人物描写时,重点训练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先改写、再模仿、最后再自由写,符合生活实际就好。
第四部曲——写,即创作。生产工具——蒸汽机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世界经济的大飞跃。学习工具的科学使用和学习资源的有效运用才能带来学习力的重大飞跃。老师怎么教孩子都不如教会孩子并监督孩子高高兴兴使用这些工具和资源。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也要学会表扬和批评的艺术,并不是批评就不好,这二者必须交互作用,互相促进。有的家长从来不管孩子,突然检查一次孩子,不满意就打和骂是最要不得的。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我们要“推推”式,对于孩子学习的结果要“拉拉”式,态度不好一定要批评,对于孩子取得的成绩怎样都需要表扬。记住检测的标准是:努力就是好学生,进步就是一百分。孩子看看皮皮鲁对训练思维是有帮助的,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是不错的,特别是他提出的从训练孩子的“眼”“耳”“手”“足”等去训练孩子的写作的概念我是极为赞同的。思维训练对作文的第四步——创作很重要。
第四步与其说创作的训练不如说是思维的训练,之前的阅读、改写、模仿,虽然规范了孩子的写作,从某种角度讲其实也多多少少造成孩子的思维定式,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努力去解放孩子的思维——用我的话说就是帮助孩子打开“天眼”——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听见别人听不见的,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
学生作品首先通过《星河周报》、《幸福陶园》的平台展示,让孩子体会成功的愉悦,并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有了好习惯的陪伴,孩子在自学的过程中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三)放手,要与合作探究接轨
02年毕业后,我在老家的中心小学做过一年的公办教师,当时接手的一个班级是李千学校长亲自带的班级。而我在见习的时候,亲眼看到过令我终身难忘
5 的一幕——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走进这个班准备上课,同学们起立后,齐声高喊“老师再见”!女老师气得泪流满面,再也无法在这个学校待下去了,找关系上下打点,逃离了这个班级,逃离了这个学校。谁没个自尊?多么狼狈啊!
从此,没有老师愿意到这个班上课,强制让上课的老师,不久都“逃之夭夭”了!校长只好亲自上课,做班主任,做任课教师,一切全包!
我毕业后,带的正是这个班。尽管好心的老师都劝我,千万不要接手这个班,但是我却只能“恭敬不如从命”。选择接受挑战,不为别的,只因为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意料之中,带他们的第一个星期大家相安无事,第二个星期各种问题,各种投诉就接踵而至了!因为见习时我给他们上过一节让他们无比快乐的“活动”课,还送过他们我亲手画的画,这也是在我的面前他们还算听话的原因,算是给“面子”吧。可是,下课后、放学后,我的苦口婆心他们可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第一天刚刚教育过他们,第二天又纷纷收到了各村村民投诉,诸如:打群架、偷果子、骂人等,令我不胜其烦。我的烦恼不但是他们累教不改,还有就是我刚毕业,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上师范时学习的理论似乎根本不灵,我需要一种立竿见影、一劳永逸的方法。
那个周末,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一口气准备要看完陈道明主演的《康熙大帝》,不为别的,只为转移注意力,试图忘记工作的烦恼。可是,我越是想忘记那些问题,它越是在我的脑海里翻腾,汹涌„„
电视剧中康熙智斗鳌拜、平定三番、亲征葛尔丹等情节让我如痴如醉,我为康熙遇到的困难而担忧,又为解决了这些困难而欣喜,我感觉自己就好像是故事的主角,和他一起欢笑,一起忧愁。看到明珠和索勒图的党争问题时更让我联系到了自己的教育困境。我竟然发现班级内打群架等问题与朝廷的“党争”问题是那样出奇的相似!我突发奇想,能不能用乾隆治国的办法管理班级呢?
正如管建刚所说:教育的智慧,就藏在教育的困境之中。思量之后,我豁然开朗:一个班级就像一杯泥沙,加入适量的水,每一粒沙子之间互相牵引、互相制约,就能凝结在一起了。“合作学习”的思想在我的脑海里开始萌芽。
想到了办法,我才发现自己实在太饿了!大吃一顿之后,我开始整理方案,根据班级内“小团体”分布情况进行分组,制定了奖罚制度和具体的实施方略。为了对他们放学后的情况进行监控,我在班级设置心语信箱,作为班级的情报机构,创立了《心语》周报,每周召开“心语”交流会。主张大家“有理上报纸说”之后,孩子们之间的关系透明化了,沟通加强了,矛盾也就渐渐少了。更重要的是“小团体”之间的矛盾从课外向课内转移了,最开始他们会觉得在“心语”交流会、或者才艺展示会上的胜利很重要,慢慢地意识到尊师守纪、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了。他们开始比书写、比成绩、比文采了!经过一个月的训练,这个班开始走上正轨,期末考试也改写了历史,从倒数第一名考到了在石转的第二名。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初三
散文
11450字
426人浏览
无名s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