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的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习如何尊重别人的能力和需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人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人格,体会尊严的价值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挥自身的能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尊重他人的能力和需要,增强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和被尊重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学习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
2. 难点: 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气球1-2只,抽签卡片,活动所需场地(事先安排好课桌椅),课件PPT
2. 学生准备: 事先调整好教室的座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书上的小故事《有尊严地生活》直接引入。一次柴静(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主持人)采访一个患有残疾的人。这是一个失去双臂的人,从农村来。他在城市的闹市区用嘴叼着毛笔写字,以此为生。听说柴静要采访他,他郑重其事地从包袱里取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件干净的蓝色衬衫。然后他花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换上了随身穿的衣服,认真细致地穿上了那件衬衫。然后,极为庄重地站在了柴静面前。
柴静问他,你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他说,其实,对于身患残疾的人来说,并不需要多少怜悯和施舍,如果有要求的话,我只希望能有尊严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里所说的“有尊严地生活”,你觉得指什么? 同学讨论。
师:好,我们请几位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发言。
师:有尊严地生活不是仅仅依靠物质的,故事中被采访的主人翁从农村来,可以说经济条件也不算富裕,;而他还是一个失去双臂的人,却依靠自己的努力为生,当听到柴静要采访他时,更是认真换上了干净的衣服,而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穿衣服最简单不过了,但他却花了10多分钟。当问到他对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希望和要求时,他回答了有尊严地生活。那一刻,他值得所有人尊敬。他是一个特殊人群,却不需要过多的怜悯和施舍,不为社会多添负担,靠自己的力量为生。这
就是有尊严地生活。
(二)活动:顶球竞技
1. 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
2. 角色扮演:每组成员抽签决定代入一种角色,如双目失明、失语、双手残疾、双腿残疾、健康者等。
3. 全组成员围成一个圈,只可用头和脚控制一个飘落的气球,在30秒钟内气球不坠地即获胜。
师:在游戏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同学想尽办法让接不到球的同学接到,然后身体方便的同学拼命去挽救快要落地的气球。我发现每位同学都参与了游戏,坐在轮椅上的同学很期待用头去顶一下球,但是没有一个同学用手故意拿球去给他的头顶下,大家想尽办法让球很自然得让身体不方便的同学顶到,每组同学都通过了合作完成了这个游戏。
讨论:
在顶球的过程中,我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什么时候我觉得自己最有价值?
谁帮助过我,我喜欢别人一什么样的方式和自己相处?
学生讨论和交流填写到书上空白处。
师总结:当一个人身患残疾时,他不希望直接得到怜悯和施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也是有用之人,他们希望得到的是一种平等待遇,而作为一个帮助者,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也要考虑下别人的感受,尊重每一个人。
马斯洛的五个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三)让故事说话
学生阅读书上的小故事《洗澡》
学生阅读。
师提问:老师让主人公做煤饼,然后让他们洗澡的做法,你觉得怎么样?和只让他们洗澡相比,对主人公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师:倘若我们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帮助他?
有位盲人要过马路。
班级里有个家境并不宽裕的同学,学校春游的时候,老师让每个同学自己带一些吃的。
学校组织同学到孤儿院去看望孤儿。
路边有个盲人在拉二胡。
在公交车上为他人让座。
给别人尊严,就是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人格,尊重别人的能力和需要
提供支持、关心、但不要大声说出来
给对方发挥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对于生活中的弱者,要保护他们基本的权利
帮助每个人看到和发挥自己的能力比解决暂时的困难更重要。
(四)心情茶室
找几个同学角色扮演演绎小故事《施舍》,
一位同学扮演:拉哈布
一位同学扮演:黄包车夫
一位同学扮演:旁白。
第6课 无言的爱
初一
记叙文
1776字
155人浏览
Ella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