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葡萄沟》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
2. 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反思:
《葡萄沟》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本组课文语言优美,适合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葡萄沟》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很优美,读起来给人美的享受。所以,我认为可以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读,在读中感悟,体验到文字美的同时感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课堂实录及反思:
课前猜谜:
师:(作自我介绍后)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生:好。
师:一点一横,两眼一瞪
生:(有生抢答)六
师:猜得这么快,简直就是电脑。再猜一个:大口包小口
生:(又是群情激动,齐声答)回。
反思:这个谜一年级学生也能猜到,在这里用它是想“引诱”面前的孩子“上钩”,把注意力吸引到猜谜中。
师:第三个:一口吃掉十颗豆
(生仍有抢答,有说“田”,有说“豆”,有说“叶”)
师:老师说的中心词是“豆”,“田”字里没有“豆”,“豆”只表示一颗豆,“叶”字里也没有“豆”,再想想。
(进入积极的思维活动。有一生悄悄地说“喜”,马上被老师请上讲台书写这个字。生不会写,师让其用“喜”组一个词,师帮助他来写这个字。)
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写这个字,先用蓝色粉笔写“十”,再用红色粉笔写中间的“豆”,最后用绿色粉笔写“口”)上面是“十”和“豆”,下面是一个“口”,这就是“一口吃掉十颗豆”
(上课铃声响,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互相问好。)
反思:由于是下午第二节课,天气较热,上了一天课的学生此时一定是昏昏沉沉了,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打起精神走进本天的最后一节课,同时也是为了测试、感觉一下面前这些陌生孩子的思维的灵敏性,在课前我设计了猜字谜这个活动。猜谜活动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前两个谜很好猜,最后一个“喜”则需要孩子们动脑子思考。事实证明,他们在教师的启发、追问中积极地思考,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一、谈话导入
先让学生说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由葡萄引出新疆的吐鲁番,那是我国盛产葡萄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看一看,师板书:葡萄沟,生跟着书空。 反思:
回头看录像,觉得这个导入真是啰嗦。许是受了众多优质课精彩导入的影响,总是以为公
开课的导入要“精彩”,似乎直接导入就不精彩一样,居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其实在课前的猜谜活动中,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而且思维很活跃,此时完全可以直接导入。
二、复习生词
师出示手中的生词卡片,用手势示意一竖排学生开火车认读词语
生比较顺利地读了前面的“摘下、山沟、钉子”,第四个学生读“钉着”的时候把“钉”读成了一声,在本课应读四声,教师给予及时纠正。“维吾尔族”学生也读不正确,老师同样及时纠正。
反思:
第二课时检查学生的的识字情况,教一年级有一年了,总感觉面前仍然是我的一年级学生,总是害怕他们读不好,习惯性地在学生出错的地方领读,感觉自己有些婆婆妈妈的。
三、抓重点段,品词析句
环节一:由中心句切入全文
师: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你觉得葡萄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1:在一个沟里的地方
师:(重复问题):葡萄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2:是个好地方
生3: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生4:(读中心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给予肯定并及时夸奖他们。)
生齐读这一句。
反思:
由中心句来统领全文的学习,很多课文都适用的方法。
个人认为由学生找中心句的过程其实是帮助学生迅速把握文本中心意思的一个过程。 这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起步阶段。
环节二:抓住中心词“好地方”来读文析句
师:葡萄沟好在哪里?
生:那里有很多的水果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水果多”,师接着追问,新疆吐鲁番什么水果最多。生有的重复答水果多,有的说人多,终于有个孩子说葡萄最多。师板书:葡萄多
反思:
这处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就好比写作文要有提纲一样,学生在写作文之前胸中必得有一个提纲,明确中心意思是什么,然后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这个中心的意思。
现在虽不是写作文,但是对话文本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学习作文的过程,这个训练应该在二年级下段有所体现。
①感悟“水果多”,
让生说一说那里都有什么水果,然后齐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
非重点段落,总是一笔带过。
②感悟“葡萄多、美”
师:写葡萄多的段落有哪些?
生不太明白老师的话,老师说明:就是说第几自然段写葡萄多。
生找到第二自然段
师:写葡萄多的句子是什么?谁能读一读?
葡萄沟
四年级
记叙文
5163字
250人浏览
iris201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