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遵义县虾子镇南坪初级中学 黄光胜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深厚感情。文章语言浅显明了,情感内涵丰富,富有感染力,可以通过学习此文教育学生尊敬和爱戴自己的母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从课文到生活,结合具体事例,认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结合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对自己的关心,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选取生活琐事和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让学生讨论感人的情节,为什么受感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师: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全班背诵《游子吟》)
母亲给予儿女无私的爱,儿女们却总是要经过许多年才能懂得母亲的一片深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聆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词语:
瘦瘪 炫耀 落寞 揶揄 斑驳 哽咽 脸颊 蹒跚 憧憬 名正言顺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用“这篇讲了一个 的故事。”这个句式说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3、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说的内容有:这是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关于养母疼爱养女的故事„„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
4、按照课文顺序划出描写母亲的句子
(1)语言描写:
“我丫头多可爱,„„”
“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
“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好生读你的书去。”
“我家莉可有出息了„„”
“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
这些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是表现了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
(2)动作描写:
英姨麻利地收了小摊„„把幼小的我放进了我放进了她瘦瘪却温暖的怀里。
母亲竟高兴的落了泪。
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可她轻轻推开我„
(3)肖像描写(外貌、神态):
如一尊凝固的雕像般执着地守候在„„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 母亲眼光黯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
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神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待。
(三)分析课文,感受亲情
1、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从中能看出母亲有何伟大品质?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母亲为我做的事:卖冰棍为生,收留我这个弃婴;用所有积蓄搬家,让我有个住处;含辛茹苦缝被子;给我买新衣服;做好吃的;供养我上学;送营养品、生活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母亲有任劳任怨的品质。从中我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无私。
2、找出“我”对家、对母爱情感变化的句子。
(1)师:母亲对“我”的爱始终如一,而“我”对母亲的感情是否也始终如一呢?如果有变化,请在文中找出“我”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并学会提取关键词作答。
(2)学生找出相关句子,提取关键词,推荐代表作答,师板书:自豪、厌恶、淡忘、悔悟
3、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师小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虚荣心,开始嫌弃瞎眼的母亲和贫穷的家。
4、本文写得最动情的是哪几段?
(学生回答: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让大家有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1)师: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正是盲母那无私而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我”,才会令我悔悟、自责。但丁曾说过:世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呼唤,终于回来了。
小巷深处
初一
散文
2044字
149人浏览
孤城兰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