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河北省井陉县小作中心刘拉廷
教学设计格式
分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三)学生分析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六)教学用具 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学生观看录象:《洛杉矶大地震》片段,并谈观后感受。
2、教师(配乐)简要介绍洛杉矶地震情况,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反馈交流
(1)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指名读,正音。
(2)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3)师: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评价这对父子的话。
课件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生齐读)
三、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1、师:你们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
(学生读、思、画、批、议)
2、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a 、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聚焦父亲挖掘画面。
课件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学生谈感受。(一直在挖,不把儿子救出来不罢休„„)
(3)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仔细地品读会有许多的联想。听老师读这两句话,看看你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引导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深情并茂地齐读)
(4)对比品析
①师: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为什么不这样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相机出示该句)
② 学生交流:课文那样写,突出了挖的时间非常长,而且挖得很艰难,不断有人阻止父亲。
③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呀!在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生:救出儿子!
④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
(5)了解人们不来劝阻父亲的原因
① 师:此时却没人再来阻挡他,这是为什么呢?请你在课文5——9节中找找答案。(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②师: 为什么人们判断他精神失常了?
(无论人们怎么说,怎么劝,怎么做,父亲反反复复地说着这样的话。)
课件出示:
“谁愿意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③师: 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失去孩子的父母、救火队长、警察)
④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分别指三名同学读救火队长、警察、失去孩子的父母劝阻的话,其余学生齐读父亲回答的话)
(6)探究父亲不听劝阻的原因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初二
读后感
3843字
125人浏览
qye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