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杭二中 杭州二中高三年级
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 嵯.峨/蹉.跎 酩酊./订.正 蓦.然/秣.马厉兵 窜.改/上蹿.
下跳 B. 眼眶./匡.正 翱.翔/嗥.叫 犁铧./计划.生育 市侩./脍.
炙人口 C. 叱咤./姹.紫嫣红 热忱./澄.清事实 一抔.土/居心叵.测 煞.风景/歃.
血为盟 D. 挟.带/汗流浃.背 处.方/相形见绌. 一场.雨/流连徜.徉 节.骨眼/开花结.
果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柔和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厄守尊严
的艺术。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B.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座落在冷竣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
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
C.这款笔记本电脑价格不斐,其炫目的外观完全颠覆了传统电脑中规中矩的形象,深
受年轻人喜爱。这表明,低价位不再是抢占市场的杀手锏。
D .一条幽径,曲折迂回中总会激起心旷神怡的向往;一波巨澜,潮起潮落时更能奏出惊心动魄的鸣响;一种人生,跌宕困顿中方显惊世骇俗的豪壮。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一发不可收拾......
,以至作品达数十篇,最后集编成册。
B.都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在建成以来的2200余年间,不论..
天灾人祸,都安然无恙,把成都平原由“水乡泽国”变成了“天府之国”。
C .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点逸闻笔.走龙蛇...
,这种做法真令人费解。 D .有人认为,就目前我国的水质整体状况、自来水处理能力和检测手段而言,如此严格的标准难免纸上谈兵....
,从高标准到高水质,还有些路要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
的信息技术,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传媒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
B .他们高度的工作热情、渊博的学识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成为让我受用终生的
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我、激励我。
C .世界水文专家米歇尔曾披露,全世界至少有五万人每天死于由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目前我国的水污染程度已非常严重,防治工作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D .外交部长杨洁篪召见朝鲜驻华大使,就朝鲜进行第三次核试验问题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朝方停止采取进一步激化局势的言行,尽快回到对话协商的正确轨道。
5. 将下列句子排序填入横线,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4分)
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杭二中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 。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 ,所以追随者众多。 ; 。 , 。这就是中国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6.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雕匠所说的话的深刻含意。(15字以内)(3分)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
“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缓缓说道:“其实,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长得像神,一个长得像猴,我只是按你们的形状略加雕刻而已。”
深刻含意:
7.阅读下面关于我国夕阳产业现状和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发展趋势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图表一 图表二
(1)图表一表明: ▲
(2)图表二表明: ▲
(3)应采取的措施: ▲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
目前我国有养老机构4
万多家,床位360万张,不到老年人口的1.9% 收养的老年人是298万人,不到老
年人口的1.6% (元) 28.4万亿
17.5万亿
6.6万亿
3.3万亿
1.3万亿
语文试卷第3页(共10页)杭二中 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人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杭二中语文
高三
其它
12352字
332人浏览
金生水起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