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 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使命。作文评改,作为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效果,从而影H 向到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语文素 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 但是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的主客体定位不清,作文评改很少关注写作主体,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作文评改模式单一,缺乏开放、民主的作文评改氛 围。广大教师作文评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学生却逍遥自在,漠不关心。结果教师徒劳无功,苦不堪言;作文评改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出现放任自流的状 态
传统的作文教学基本按照“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阅”三步曲进行,始终把教师放在重要位置,而割裂了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与改、导与学的互动性。因此,笔者认为,要转变作文评改观念与方式,给学生自主评改的权利,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的过程中。在整个评改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作用,制定作文能力训练评价表,采取多元互助的评改方式。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一、作文评改现状分析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作文评改困扰语文教师,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教师评改学生作文耗时长、强度大,但遗憾的是收效甚微。学生在取回自己的习作,看到老师模式化的评语时,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更不知该如何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割裂了作文教学过程中写与改、导与学的互动性。田玉老师“作文学评”关于作文自主评价的理论,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更多思考。我觉得,要破解这一难题,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学会进行自主评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转变作文评改观念与方式
1. 给予学生自主评改的权利。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先生还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见,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
让学生参与作文的评改,不单单因为批改作文是一个评改的过程,更是一个对写作知识认知的过程、对写作技法运用的过程、对写作要求理解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评改过程,可以获得写作的过程体验,也给学生创设表达、对话、合作的机会,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内化提高。另外,在学生互相交流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反思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勇于发表独特见解,乐于参与语文活动。
2. 制定作文能力训练评价表,让学生有法可依。为使学生评有所依,避免“打印象分”情况,也为了增加学生评改作文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教师制定作文能力训练评价表,使批改作文有“法”可依,量化操作是很必要的。
文能力要求所制定的。它从“评价对象”、“评价工具”两个方面来评价一篇作文。在训练之初,为了培养学生的“感知意识”,可以规定眼、耳、口、鼻、手这五种静态感知工具和换时、换位、换情这三种动态感知工具,凡有用到,就可以得基本分10分。再加上字数、选材立意两个基本要求,作文的基本分就是100分。再按照“评价对象”的标准,每写一方面再得10分,上不封顶。所以,在学生进行评改时,他们会惊奇地发现作文分数竟然可以得到100多分、200多分,而且还有继续向上升的空间,这就极大地诱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为了鼓励学生乐于反复修改习作,养成修改的良好习惯,关注学生习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每个内容的评价都设计了三次机会——写了评,评了改,再改再评,取最好的一次作为该次习作的最后成绩。让学生不断体会修改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修改就会成为学生习作的常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了。当然,教师可根据习作要求、难易程度及学生完成的情况决定修改的次数和评议的次数。
此评价表只是从宏观上对学生感知能力进行评价与跟踪,具体到文章字词句、标点的修改等还是要落到实处。比如,一个好词2分,一个好句5分,一个好段10分,错别字反扣等等。这样既落实了感知能力的训练重点,又兼顾了对文章的整体写作要求。可见,评价
表制定得越详细,学生的评价标准就越统一,操作起来就越方便,学生对作文的能力要求也就越明晰。
3. 采用多元互助的评改方式,让学生全程参与作文的评价过程。
(1)全班评改。根据本次作文的特定要求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从学生作文中选择有典型性的一篇文章,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对照评价表组织课堂讨论,交流看法,并进行修改,最后把修改成功的习作完全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这样的集体评改方式,学生可以掌握评价本次作文的方法和标准,提高评改能力。
(2)学生互评。可以是同桌2人互改,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几个人共同讨论一篇作文,发表各自意见。这一评改过程,除了发现语言文字上的问题外,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关注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和写作要求。
(3)自评自改。在互评互改的阶段,学生借助他人的眼光来发现自己的问题。当评改过的文章发回到自己手中时,学生进一步对文章进行修改、升格。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模仿的过程,也是一个写作思维不断优化的过程,更是思想和情感不断纯净和升华的过程。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作文写作能力。
(4)总结收获。总结的方式多样,可以是口头总结、书面总结,或写修改后记。总结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写作方法上的总结,也可以是评改技巧上的总结。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写作的理解是很有好处的。
4. 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学生自主评改过程中的作用。
第2 / 3页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评改能力
叶圣陶先生一直主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而提倡学生自能作文。对此,叶先生还指出:“文章总是要改的,开头起草,一定有缺点,有漏洞,有毛病。改,就是要使文章切合我所要表达的那个主题,达到我的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也高度重视作文修改,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可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有会修改作文,才真正具备了独立作文的能力。也就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提出的自能作文。
因此,在本学期的作文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于指导并培养学生自我评改能力。
一、情感熏陶,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在动手修改之前先给学生讲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讲讲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讲讲学长们成功修改作文的具体事例,给学生做好情感的熏陶和铺垫,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
学生作文惯于一锤定音,初稿完成即大功告成,其中自然有学生不知修改的重要性,懒于修改的原因,而学生不懂修改作文的方法,不会修改作文,是更重要的因素。因而在修改前对学生进行具体修改方法的指导是很必要的。
首先,针对某篇文章教给学生具体评改方法。
(1)初读文章,读文章是否琅琅上口,体会文章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2)细读文章,看文章内容是否合理、真实,立意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
(3)研读文章,确定修改方法并修改。
其中,研读后,要改正文章中错别字、不恰当的用词、不当的语句等等。修改时运用删、增、换、调等基本修改方式进行修改,并教给学生相应的修改符号。
其次,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实施符合本班实际的评改策略。
(1)互读互评。
学生局限于习作水平,往往对自己的文章形成定式思维,找不出毛病来,此时采用互读互评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多向交流,集思广益。
具体做法是:在班内成立若干作文评议小组,分小组读议别人的作文,促使学生对作文初稿进行自我完善。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且有效的。所以,我们以四人为一组,一人读自己的习
作,三人听后提出修改意见。这样,习作者可以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每位批阅者勾画出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等。并提出修改意见,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适当地加一些旁批或进行图标式的批注,在批改完全文后写出本习作的优点和不足。
另外互批互改的小组组合方式可不断变换,方式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修改的责任感。同时,也能较全面、较均衡的训练学生评改能力。
如:将作文分为优等文、中等文、有问题的作文三等,把优等文给作文困难生批改,让这些困难生有榜样学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把有问题的作文给优生改,让优生有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给他们以当“小老师”的空间和时间,在互改中提高评改水平。
另外,也可采用同桌修改、前后位互改等方式,再加上合作小组间的交叉改等。
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让他们参与批改作文,多了当“小老师”的自豪感,少了教师单向修改的精神压力,批改习作时,学生愉悦、轻松,兴致也格外高。
(2)班内读评。
从各组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内读评。将组内互读互评并经过修改的文章在班内读评,肯定成绩和进步,允许“听众”各抒己见,还允许作者解释说明,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的启示,鼓励学生独立的阅读见解和自主作文的能力。
例如:慕容同学完成《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初稿之后,总觉得文章平淡无味。我们把他的初稿第一自然段通过投影展示出来,请大家仔细阅读后提出建议,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颇高。慕容在听取了大家的建议之后,经过认真修改,这一自然段中出现了这样符合孩子欣赏情趣的句子“我的玩具好像被少林绝学——„大力金刚指‟捏成了残鳞断甲一般。” “当时,我火冒三丈,好像每根头发都竖了起来。”相对于平淡的初稿,这样的描写可谓精彩。
(3)学生自改。
最后让学生参照老师和同学的评改意见,认真仔细地推敲和修改自己的文章。
三、评价机制,感染学生相互赏识、赞赏。
空泛、千篇一律的评语可能会挫伤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兴趣。而充满了感情,富有启发性的评语不仅能激发被评者的写作兴趣,也能使评价者学会赞赏他人。因而我们要求学生评价时以启发、激励为主。
好话多说——评价中,要善于发现同学习作中字、词、句、段、章的一点一滴可取之处,给予充分鼓励。
坏话好说——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婉转地指出作文的毛病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王雅茹给夏天《丑小鸭的故事》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文中提到„丑小鸭‟有望变为美丽的白天鹅。文章真实、自然、流畅的语言描写,体现着发自内心的真挚感受,令我感动。最后也祝福你变成羽翼丰满的天鹅。”夏天看了这样的评语之后,也作了这样的自评:“我自己也觉得这是一篇很成功的习作,因为这是我点滴成长的脚印,它包含了泪水与喜悦。我要感谢同学给我的中肯评价和支持!!!我自信,在我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下,我会成为美丽的小天鹅!”
由此看来,充溢着激励的启发性评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的确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神奇作用。
当然,学生的自评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历练成功的,这需要假以时日,不断训练。相信如此“琢玉”般的训练一定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当下初高中语文教学中,被升学利益异化的写作教学现状堪忧。温儒敏教授提到:“现在的写作教学普遍不受重视,认为不需要教,也很难教。加上教材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少系统,缺少方法,教师教写作也心中没有底。初三和整个高中,很多就是满足于应试式的考场作文技巧训练。”从学生的角度看,平时积累不够,搜肠刮肚也没内容可写,又不得不完成作业,于是只能疲于应付交差,根本就没奢望会有什么好成绩,从而产生畏惧、抵触心理,只好东拼西凑堆积点文字勉强达到老师规定的字数篇幅。从教师的角度看,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不得不实施,从主观上难免有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毕竟,跟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相比,学生习作
大多干瘪乏味,批阅作文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啻一种巨大的折磨,还要绞尽脑汁逐篇写上几句批语。但是,写作毕竟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探索。
作文教学
初一
散文
9062字
188人浏览
度度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