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知识
一、什么是中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说到“中草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合称。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这些都是属于“中草药”的范畴。
中药
中药一般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的药物,包括我国医药经典著作中有记载并为中医使用的传统药物。
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指可以供中医使用的原料药材,包括植物药材、动物药材和矿物药材。中药材主要是在药材市场流通,少量在药店出售。
市售中药材的种类一般是以品种计算,然而许多中药材不是一种来源,而是多种来源,如中药材黄芪来源于两种药用植物: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龙胆来源于四种药用植物:条叶龙胆、粗糙龙胆、三花龙胆和坚龙胆。
饮片是指将中药材进一步加工炮制后制成的片、丝、块、段状药材,以方便煎汤饮服。药店出售的多是饮片。饮片一般用于中药汤剂的配伍,但也可以单独使用。
中成药是指按照一定的中药处方,经过药厂生产而成的丸、散、膏、丹以及片剂、针剂等药品。其使用的处方一般称为成方制剂。许多中成药是按照传统方剂制成的。如人参大补丸、银翘解毒丸、六一散、大活络丹等。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都来自中药材。
草药
“草药”是指民间习惯用药,又称民间药,一般没有收入传统医药典籍。但许多草药经过人们不断地开发利用,也可以逐渐变成中药,如刺五加,绞股蓝等。
民族药
除了民间药即草药外,还有另外一类药物,就是民族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民族外,还有55个民族,其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4%~6%,居住的土地面积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55%~60%。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在与疾病斗争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学。
为了彰显这些民族宝贵的医药财富,人们把除了汉民族意外的药物称为民族药,而不称其为少数民族药。严格说来,中药也是民族药(汉药)。
我国的民族药目前已经知道有8000多种,其中以藏药(藏族药)、蒙药(蒙古族药)、维药(维吾尔族药)、彝药(彝族药)、傣药(傣族药)、苗药(苗族药)、壮药(壮族药)、朝族药(朝鲜族药)开发应用的较多,并且有许多已经成为人们广为知道的药品。
中草药的分类
1. 按照药用部位分
(1)根和根茎类根和根茎是两种不同的器官,由于许多中药材同时具有根和根茎两部分,因此人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根类中草药是指带根或带少许根茎或地上茎的药材,例如:人参、桔梗等。
根茎类中草药是指以变态的地下茎,包括根状茎、鳞茎、块茎和球茎做药材,以根状茎比较常见。例如:玉竹,百合,天麻,荸荠等。
茎木类茎木类中草药是茎类中草药和木类中草药的总称。茎木类主要为木本植物的树干(如苏木)、茎藤(如大血藤)、茎枝(如桂枝)、茎翅(如鬼箭羽)和茎髓(如通草)等。
皮类皮类中草药是指植物的树干皮或枝皮作为中草药。例如:黄柏皮,杜仲皮,牡丹皮等。
叶类叶类中草药一般是指以完整、成熟的干燥叶片作为中草药。例如:侧柏叶,大青叶,番泻叶等。
花类花类中草药是指以花、花蕾、花序或花的一部分作为中草药。例如槐花,槐米,菊花,番红花,红花等。
果实、种子类果实、种子类中草药是指以成熟或不成熟的果实和种子作为中草药。例如:五味子,砂仁,苦杏仁,决明子,白果等。
全草类全草类中草药一般是指以草本植物地上干枯茎或肉质茎作中草药。例如:益母草,蒲公英,麻黄等。
菌藻地衣类以藻类、真菌类和地衣类作为中草药。例如:海藻,海带,冬虫夏草,灵芝,松萝等。
树脂类树脂是指植物体的分泌物,以其作为中草药。例如:安息香,没药等。
2, 按照中药功效分
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大多是湿性药物,带有辛味,有发汗作用,多用于伤风感冒引起的怕冷、发热、头痛、无汗等症状。如麻黄,紫苏,防风,生姜,葱白等。
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药大多是寒性药物。有发汗或透发的作用。适用于伤风感冒引起的发热较高,头痛、无汗、稍微有些怕冷等症状。如薄荷,蝉蜕,桑叶,菊花,木贼等。
以上两种药物统称为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又称为辛温解表药,发散风热药又称为辛凉解表药。
(3)祛风湿药祛风湿药多辛味而苦,大都有祛风湿、止疼痛的作用,其中有些药物还有舒筋活络、强筋壮骨的作用。如五加皮,威灵仙,苍耳,桑枝,乌梢蛇等。
(4)清热药清热药都是寒凉性的药物,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具有清热解火、燥湿、凉血、解毒、退虚热等功效。一样的药性与功效,主治病症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清热降火药:石膏,芦根,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等。
②清热燥湿药:黄岑,黄连,黄柏,龙胆,白鲜皮等。
③清热凉血药: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
④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药比较多,大约有30~40种。如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鱼腥草,马齿苋,白头翁,山豆根,马勃,白花蛇舌草,绿豆等。
⑤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等。
泻下药泻下药均为寒凉性药物。有些带苦味如大黄,有些带咸味如芒硝。主要功效为通便,用于治疗大便秘结不通,除上述两种外,再如番泻叶,芦荟,巴豆等。
消化药消化药又称消导药,多是平性或湿性,味甘或辛的药物。有健运脾胃、促进消化、消积导滞的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胸腹饱胀、发闷、恶心、呕吐等症。如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莱菔子等。
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多为辛温香燥,气味芳香,有健胃、化湿的功效。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草果等。
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大都是性平或性寒味甘淡或带苦味的药物。有利尿作用,用于小便不爽、小便短小黄赤、尿道刺痛、黄疸、湿疹、咳嗽多痰、水肿等症。如茵陈,车前子,茯苓,泽泻,薏苡仁等。
化痰止咳药凡用于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的药物称为化痰药。又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温燥化痰药如:胆南星,白芥子,皂荚,桔梗,旋覆花等;二是清湿热类化痰药如:贝母,胖大海,天竺黄,昆布等;三是止咳平喘药如:甜杏仁,款冬花,苏子,银杏叶,洋金花等。
理气药凡是能调理气分,舒畅气机,清除气滞、气逆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如陈皮,橘络,枳壳,荔枝壳,玫瑰花等。
活血化瘀药凡是能使血液流行通畅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一般具有辛味或苦味。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淤血肿痛、胸胁痛、痈肿疮疡、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不通、关节肿痛、风湿痛
等症。如红花,月季花,益母草,丹参,穿山甲等。
止血药凡能制止人体内外出血的药物称为止血药。由于治疗作用不同,分别有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作用。止血药种类非常多,如三七,大蓟,小蓟,仙鹤草,地榆等。
补气药是指治疗气虚的药物。中医认为“气虚”是指人体本身元气的虚弱,即人体各个器官活动能力衰退。如体力衰弱、讲话气短、走路气急、四肢无力、疲乏困倦、食欲不振等症。如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红枣等。
补血药是指治疗血虚的药物。中医认为“血虚”的症状有面色萎黄、指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月经不调等。如地黄,何首乌,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补阳药又称壮阳药。具有补肾壮阳、补精益气、强壮筋骨等作用。适用于阳虚硬气的肢冷长寒、阳痿、遗精、腰酸膝软、小便频数、遗尿、老年人气虚气喘等症。如肉苁蓉,鹿茸,锁阳,葫芦巴,韭菜子等。
补阴药又称滋阴药或养阴药,具有滋阴、生津作用。适用于阴虚引起的身体虚弱、津液缺乏、口渴、舌红、舌苔少、头晕、眼花、眼睛干涩、盗汗等症。如沙参,玉竹,百合,枸杞,鳖甲等。
镇咳安神药镇咳安神药就是具有镇静、安神、催眠作用的药物。适用于失眠、健忘、心悸、头晕、烦躁不安、胸闷忧郁等症。如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夜交藤,琥珀等。
收敛固涩药收敛固涩药一般性温、平,有收敛的作用。用于固表止汗、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固精缩尿、收涩止带、收敛止血等作用。用于久病体虚、元气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肠滑脱肛、久咳不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带下日久,失血崩漏等症。如五味子,乌梅,莲子,金樱子,鸡冠花等。
祛寒药祛寒药也称为温理药,是温热性药物。有温里、散寒、暖胃、止痛的功效。用于身体内部受寒引起的胃肠冷痛、呕吐、泄泻等症。如肉桂,干姜,胡椒,小茴香,吴茱萸等。
三、中草药的药性
中草药所以能够有医疗作用,必须从中草药本身的特性——“药性”说起。
中草药的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而其中最为人们注意的是“四气五味”。
“四气”
中草药知识
初一
记叙文
9550字
1344人浏览
sda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