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苏省泰兴中学高二作文讲析材料(4)
知画与识牛
编写:唐云
2016.11.8
一、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要求:
1.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 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二、材料解读与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叙事性材料,文段虽然不长,却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所以在解读其核心立意时可采用提炼中心法和由果溯因法。
提炼中心法即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对于叙事性材料主要涉及核心人物和核心事件,重点突出事件的结果。如这则材料可概括为“马正惠公奉为至宝的《斗牛图》却遭到了输租氓的嘲笑” 。
由果溯因法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主要是根据所概括的事件的结果来探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探究的结果往往就是审题立意的立足点。马正惠公奉为至宝的《斗牛图》却遭到了输租氓的嘲笑,究其原因,乃是真正的斗牛往往夹紧尾巴不会像画中那样举起尾巴。那么画者为何不知真正的斗牛往往是夹紧尾巴的呢,这就值得进一步探究了。
马正惠公,一介文人,远离田间地头,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何曾知道牛的夹尾与举尾?输租氓,区区匹夫,长期扎根民间,不知画却识牛,一语道破画中谬误。知画者莫若马正惠公,饱读诗书,精通书画,善于以各种技法进行艺术创作。而识牛者大抵是底层人民,自有一套从实践中得出的生活哲理。知画者常常会犯脱离实际的毛病,凭空臆想,闭门造车。他们绘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作,在知画者的圈子中受到无数赞誉,而若有识牛者有幸一睹其大作,必能指出谬误,大笑“文人名士,不过如此”扬长而去。故一个好的知画者也得有点识牛的本领。达芬奇的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因其完美的黄金分割,精准的人体比例受众人称道,甚至有人称其可以作为标准的人体示意图。殊不知,达芬奇并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他精通几何建筑,以及一些现代解剖学知识。他参照比例最精确的男性为蓝本,辅以几何学知识,才造就了这幅旷世之作。无独有偶,徐悲鸿热衷于解剖死马,研究马的生理结构,方能令无数雄健灵动的奔马跃然纸上。
基于上文所述,这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立足点可参考以下表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绘画、写作等艺术创作都必须讲求艺术的真实,否则就经不住推敲。而艺术的真实来源于对生活深厚的观察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提炼生活。由此引申开来,即凡事都要调查研究,要尊重客观事实,
2
在实践中出真知。
当然,如果不看重事件的结果而是基于不同角度来解读材料,可有以下多样化的立意参考。
从画牛者的角度:艺术源于生活;认知要联系实际等。
从马正惠晒画的角度:不耻下问;炫耀;希望分享;突破惯性思维的影响等。
从输租氓评画的角度:经验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不畏权威,要敢于质疑等。
从画牛者与输租氓评牛的关系的角度:人人各有所长,也有所短;三人行必有吾师等。 综合以上角度,可以得出几个不同的立意,但这几个立意内容与主旨之间的关系似乎并 不处于同一层次,能够揭示材料蕴含的主旨的立意是:
1. 文艺创作必须反映生活,忠实于生活;
2. 有实践生活的人往往有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
3. 不能盲目崇拜权威,要敢于质疑等。
三、写作参考与存在问题
由于涉及到艺术与生活、真知与实践等相对高深的话题,所以此次写作对同学生认知方面的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或者说这次写作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作文材料的应有之意,即要想写出优秀的考场作文必须有丰富而真实的生活体验与积累。
比较容易想到的写法是选择写文艺小论文,结合古今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实践与认识谈自己对艺术创作的观点看法,类似于这次考试第六大题论述书法艺术的哪篇文章;也可选择写时评,结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即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绘画、写作等艺术创作都必须讲求艺术的真实,要多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古今对比,针砭时弊,对当前社会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缺少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艺术创作风气予以鞭挞。
本次考场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一些方面,希望同学们注意。
1. 审题立意出现明显的偏差,比如写“做人要有底气”、“诚实无价”、“空想与实干”、“细节决定成败”等。这提醒我们有必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
2. 选择写记叙类文体的作文在文章的整体构思上即违背了材料所体现的基本创作原理,大都胡编乱造,经不起推敲。
3. 议论类作文大都满足于简单的三段论,语言生硬,材料贫乏,说理空洞,论层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性。
4. 不少同学没有拟写标题或疑似把标题写到空格之上,这类考试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会影响作文的评分,至少没有标题直接扣2分。
四、考场优作
雕刻文学,以生活之刀
“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由此看来,古中国的几千年倒像是一场浩大的精神野游。“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那些纯澈明净的爱欲如芙渠嫣红涉红而来,燕燕于飞,呢喃不尽瞻望弗及的悲哀。古典文学的美,犹如粉白荷花招招而放,而这些,都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
诸公再放眼当下。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主流文学”占据半壁江山。各
3
种鸡汤文,职场变形记以主流文学为挡剑牌,赫然位列各个书店的畅销榜单。再不,就是来些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作家们的毛似乎都被摸顺了,原来个性鲜明的棱角都被磨平了。这些没有烟火气,逍遥于世外,不根植于生活的作品,又怎会不朽?昙花一现罢了。
当代很多主流文学作品,不正如戴胄的那幅《斗牛图》吗?冠冕堂皇地挂于大厅之上,啧啧称赞者居多,却有识者云:牛尾画错矣。有生活经验的人明白:两牛相斗之时牛尾必夹于髀间。此诚可笑矣!我们姑且不去管那些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光是那些因脱离生活而犯的低级错误,就已经足以令人捧腹了。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在《秋日》一诗中写道:“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着某种古老的敌意。”古老的敌意一词中,“古老的”,原指最初的;“敌意”则是一说诗意的说法,指的是作家和他所处生活、时代的紧张关系。在今天,作家不仅是写作事业的手艺人,同时也是公共事物的见证人或参与者。作家必须怀着这种古老的敌意,以生活之刀,削去浮夸的“牛尾”,雕刻文学,解剖人性。
这不是鲁迅笔下那个“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我们不应该成为潮流的奴隶,是时候立足生活,做出改变了。著名作家老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悲悯与良知,再加上对于生活的细心观察,使很多小人物得已在他的作品中活灵活现。老舍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于人性的探索与思考,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感动温暖着人们。恐怕那个看牛的农夫,面对这样栩栩如生的牛,也会啧啧称赞吧。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一个需要不断被追问和质疑的时代。主流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学很容易成为谋取暴利的工具,作家更要把握好“生活之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面对国民的劣根性,勇敢发声。当大国兴起的广告牌背后,不再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赤贫时,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坚不可摧!
曾见苏轼《海棠》一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真希望作家能手持红烛,照出生活的容色灼灼,丝垂缕翠,重归“思无邪”的纯真与美好。
艺术之美源于生活之察
青铜厉器的狞厉之美是否震撼了你?《清明上河图》的恢宏绝美是否让你一见倾心?目光流动之处,是艺术勾人心魄的美感:或清新简约,画作一幅;或豪迈奔放,词曲一首。然而它们都基于这样一个现实——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事实之上。
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就没有阅历和经验。而在缺少阅历、实事上诞生的画作、诗曲、雕塑,不是匿于美的外衣下,不自然扭曲,看了几番人们才发现隐在其中的大错,就是与常理相违,与真理相背,乍一看人们便识破其中弊漏。这些本来就是让人啼笑皆非的,又怎可将之归于艺术一类?怕是只得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资,再者隐于角落,消于尘世,茫然寻之保之也无效罢了。
曾闻马正惠公珍藏《斗牛图》,却遭农人点出,此画非可珍之作,何也?画作精良,且出于名家之手,何来笑之? 原因只在画中斗牛举其尾。而事实是——方斗牛时,夹尾于髀。农人知道这一点,马正惠公不知,作者也不知。原因只在农人对生活有着真真切切的把握和仔仔细细的观察。
由此可见生活之察对艺术之美的重要性:欲进行艺术创造,必先观察生活,积淀认知,
4
将艺术立足于事实之上。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审视生活,明确自己所创作的目的,再者放下手中的或事或物,全身心投入生活中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的艺术创作皆有其目的亦或由头。或感慨民生艰苦,发出自己的喟叹,或悠游于乡野,挥笔恣意,写下内心的体味。知道自己所写是因为什么,是触景生情,还是睹物思人?是使来者思,还是思前者悲?审视生活,明确目的,不做无病呻吟。
全身心投入生活,当然,需眼手鼻耳齐用。齐白石观察蚂蚱,数次不厌,眼观、手捕,耳闻,用心体会几番方用笔,作出画作广为流传。也可料想,若不投入生活,灵性必无处可循,僵硬呆板而已。
做到这两点,才可谓观察生活。说难不难,说易也是不易,需热情,更须毅力。
远古的人们,看惯了猛兽,细致看穿了生活,于是将对自然的怖惧讶异化为一个个精美凌厉的青铜器,供后人珍藏。
知画与识牛作文写作指导
初二
记叙文
8863字
146人浏览
张汝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