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 合 花
Bai he hua
南沈灶中学校园文学
《百合花》改版创刊号
顾问:程韶荣 丁桂江 徐良观 主编:袁则存
副主编:徐义根 周衔红 陈杰 周增明 方连红 责任主编:向维金 胡秀华
指导老师:陈翠红 王小勇 刘水
周春 李淑林 徐惠芳 王秀琴 单云芳 韩柏 李慧 邓荣俊 薛小云 沈加平 周晓霞 朱立红 倪德宏 徐晓清 李进东 刘卫华 陈长卫 施文华 周松明 诸卫红 陈文迪 刊址: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中学百合花文学社 邮编:224224
E —mail :baihehuawenxueshe@yeah.net
2 做一名优秀而大写的文化人
袁则存
窗外,白雪皑皑,一派粉妆玉砌的世界。冬日的阳光虽不似夏日那样炽热,但也让人倍感温暖。红日白雪交相辉映,沈中校园分外妖娆。今天是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我们盼望已久的百合花文学社期刊终于改版了!在此,我代表学校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关心我校百合花文学社发展的市教研室语文特级教师程韶荣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五年前的金秋时节,位于黄海之滨的我校百合花文学社带着希望,怀着憧憬诞生了。十五年的风雨兼程,十五年的辛勤耕耘,在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大力扶植下,在全体语文老师的共同呵护下,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百合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沐浴着新世纪的雨露阳光。茁壮成长,花团锦簇。百合花报已出了76期,被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应用研究会评为优秀社刊一等奖,2004年七月又被评为“文学社团百面旗”。百合花文学社于2005年度被教育部关工委授予“核心文学社”称号,于2004年度、2006年度获得了“东台市十佳文学社团”的荣誉。文学社参与了全国十五规划课题“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学校也获得了“优秀实验学校”的称号。学生有400多篇文章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师发表科研论文600多篇。师生近百人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今天又逢百合花改版,怎不令人欢欣鼓舞?
提升文学社的品位,将百合花报改版为百合花杂志是一种途径,但不是根本途径。根本途径是提升作品的质量。而提升作品的质量,关键在于提升社员的文学素养。何为“文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以为“文学”便是“人学”。离开了“人”字,文学便苍白无力。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采访过许多国际名人,他在《人格——最高的学位》一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很多年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学大提琴如此,学主持人如此,学写作也是如此。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写作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希望社员们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下面我想就此向文学社员提几点希望。
一、希望你们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离开家乡时赋诗一首:“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于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嘹亮了东方;一代英豪周恩来青少年时期就树
4 目录
卷首语 袁则存 芳草萋萋:
自然伴我成长 史忠亚 物语二题 刘 影 落花颂 王燕 雨 向爱松 美哉,点点白云 沈露 风的颜色 孙丽丽 夜 丁立 绿,随我而去 常许镇 枇杷树 单玉滢 春之韵 夏国艳 与湖同居 陈萍萍 美哉,初春的田野 周小凤 百合花开
我们的世界 孙陈月 开始 李春玲 日记 周敏 假如我是一个快乐天使 朱玲 十月怀想 薛丹 精彩语文 万小雪 想起那个人的时候 黄静 萤火虫 孙鑫 链 陈彤彤 想像天空
地球仪 鲍婷婷 森林里的歌唱会 韩婷芷 蓝色的思念 鲍小娟 如果我当家 周益梅 劳动与金钱 刘亚红 我型我秀
孙贤聪这个人 孙贤聪
5 少年邓放自画像 邓放 我 林红霞 我 张天天 我 周雯雯 短发 开秀勤 我是一个乡下女孩 李珍珍 我有我的滋味 林悦 我的“三虫”梦 王斌斌 亲情驿站
我们全家“中毒”了 周慧敏 我想起了爷爷的那颗心 徐敏 快乐的三人世界 韩婷芷 心中有盏煤油灯 韩婷芷 爸爸的背 徐曹玲 倾听母爱 万程 生命的芳香 韩婷芷 重拾母爱 张荣 家事 贾伟同 等待我的人是你 周娴 快乐的三人世界 郭志星 身影 丁王彤 爸爸 沈葛东 最是动人数母爱 周婷婷 天使的翅膀 侯清平 雨中 许里 书香一缕
我想起了五柳先生 万程 生活,因语文而精彩 包素梅 心读张爱玲 万程 童话的美 薛涵 为爱喝彩 韩婷芷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杨陈丽 生活因读书而精 夏国艳
6 校园剪影
我们班的两大“活宝” 刘丹 记校田径运动会 周桂平 文学社社长竞选词 孙贤聪 帅哥VS 才子 夏国艳 心海浪花
我不做牛 刘宇凡 长大的感觉 沈怡 任尔东西南北风 史忠亚 人应当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周旭康 想做你的朋友 徐昕 树的色彩 马艳 何为“时尚” 常璐 我们拥有同一个家园 贾玲玲 用梦想装点青春 诸葛玉洁 诠释幸福 徐艳红 隐形的翅膀 刘月琴 世界因你而精彩 周跃进 夏天的心跳改变了我 徐雅丽 亮点铸就成功 徐梦琦 谱写快乐字典 夏国艳 天南地北
古镇风光 崔洁 楼兰,我的梦 孙鑫 沙家浜一日游 倪超 家乡的春节 陈云帆 请到我的家乡来 宫丹丹 东台一绝 贾伟同 游访“龙王庙” 陈玉达 赛场风云
选秀之我所见 薛胜男 选秀之我见
沈忱 选秀之我见 白聪敏
7 选秀之我见 周笑梅 播种 邓小玲 播种 万珊珊 播种 沈智明 美•自然•生命 王燕 生命·自然·美 王秋月 美的瞬间 蒋万红 永恒的瞬间 刘影 永恒的瞬间 薛涵 永恒的瞬间 包晶晶 永恒的瞬间 韩鸣 在岸的那边 陈玉达 在成功的那边 邓青青 在鲜花盛开的地方 万程 在鲜花盛开的地方 向爱松 青春因奥运而精彩 王秀娟 青春因奥运而精彩 王均惠 心中的桃花源 卢雅彦 告别狭隘之心 陈涛 带着目标上路 徐雅洁 永不放弃 杨陈丽 社会采风
成长中的一件事 朱玲 门铃的故事 郭倩倩 一个令我寒冷的夏夜 马艳 丹顶鹤的自述 徐天环 我家的小花狗 徐金凤 勇敢的故事 周翠 指点迷津
写作亟待增强的几种意识 向维金 听唱新翻杨柳枝——谈谈记叙文的创新
李淑林 别有洞天巧构思
王小勇 中考作文中常见失误举隅及满分技巧 胡秀华
8 芳草萋萋
自然伴我成长
史忠亚
小时候,我是那样顽皮,喜欢躺在草地上,感受青嫩的绿草倚着身子那种痒痒的感觉。我痴痴的翻开草丛,去看看蚂蚁小弟们搬家时乐呵呵的情景,去听听蝉儿大哥个人演唱会上自我陶醉的声音,再捉一只黄峰,摸摸他肥胖的肚子,摘一片皂荚树叶,贴放在头上遮太阳。哇,好不舒服。
是自然,让我学会睁大双眼,张大耳朵去感受生命中的一点一滴。
稍大一点儿,喜欢用桑树枝干做一把“弓箭”然后梦想自己在无际无边的草原上纵马驰骋,像成吉思汗那样弯弓射大雕,尽管我所想像的“辽阔草原”只是不足三十平方米的一块草地,尽管我的弓屡拉屡断。但每当我看见那搏击长空的大雁时,我又激情满怀,希望自己也能够鹏程万里,翱翔天际。
是自然,让我拥有了远大的志向。
再大一点儿,终于摒弃了那笑可爱的稚气,我开始迷恋蔚蓝的秋水,我开始喜欢那如火的枫叶,不再愿意去与泥土打交道,宁愿与一片枯黄的叶儿作伴。躲在房里,透过窗户,惊叹云的变化无常,慨叹孤雁的凄凉冷清。偶尔,也去田野走走,常望着树的年轮发愣,也会去闻闻傲菊的清香。这时,我就像自然的秋天一样,没有太多言辞,却终究是结出累累硕果的日子。
还是自然,让我变得多愁善感。
自然就给我这些吗?远远不止!翠竹告诉我“人一定要有气节”,腊梅告诉我“梅花香自苦寒来”,落红告诉我人要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大浪告诉我人要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勇气与魄力„„聆听自然,感受细致入微与雄浑万千;欣赏自然,发现婀娜多姿与粗犷豪放。自然给我的启迪酝酿着我成长的全过程。
我,在自然中成长,感谢自然,感谢她给我的一切一切„„
点评:小作者以成长的历程为经,以对自然的感悟为纬来结构全篇,思路清晰。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在逐渐加深,从童年的单纯好奇到花季的多愁善感,描写细腻。在行文的过程中,注意了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结合。恰到好处的诗文引用也展示了小作者的文化底蕴。
指导老师:胡秀华
物语二题
9 刘 影
(一)昙花的舞蹈
昙花一年只开放一次,在这次美丽的绽放中,昙花释放着自己体内日积月累的精华,它慢慢地展示着,表演着它的节目,一步一步地走向生命的顶点。但它毫不畏惧,仍然尽情演绎它生命的全部意义。昙花的舞蹈虽然只是那短暂的几个小时,却给人们带来了永恒的美丽与无尽的感叹。
我们的一生与昙花的生命相比不知长出了很多,但我们不能平庸地度过,而应该像昙花一样,在体内积聚自己的“能量”,像昙花一样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在某一时刻,绽放生命的花朵,展现生命的舞蹈。
小草郁郁葱葱,是为了装扮绿色的春天;蜜蜂一度春秋,是为了留下生活的甜蜜;昙花短暂的舞蹈,是为了生命的证明。草木如此,何况于人呢?努力去演绎人生的美丽吧,哪怕只是一次瞬间的舞蹈。
(二)又是梧桐飘叶时
秋天到了,秋风便慢慢地给梧桐树叶一点点地着色,淡绿,淡绿中微泛着黄,淡黄,渐渐地又成了一种浅浅的棕色,它与周围的一切成为秋天的画图,使整个秋天笼上一层淡淡的忧愁。梧桐叶飘落了,飘落到我的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给我一种莫名的感动。
一阵微风吹来,梧桐叶开始了她们的舞蹈。在那段很有限的时间里,她们尽情展现自己。是的,生命即将终结,但那又如何?它们曾经存在过,梧桐树的年轮里有它们生存的记忆。飘落,并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它们坚信,来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它们又会唱响欢乐的歌谣。
梧桐树叶呀,我知道,你们只是短暂的别离,下一个春天,当枝头出现新绿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你的影了。而我,又可以倾听你们春的喁语,我何必为此而忧伤呢?
百合花
初一
议论文
32767字
1454人浏览
留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