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快捷作文三诀窍
考场作文是在时间紧、心里压力大的情况下进行的。除了少数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能写出构思巧、材料精、语言美的创新之作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能否在短时间内写出符合题意、观点明确、材料精准的上乘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考场简单快捷作文的三个诀窍,相信对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会有所帮助。
一.开头扣题巧定位
考生看到作文题目时,往往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写起,这时不妨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文题或者话题,亮出文章的观点,确定写作范围,完成情感定位。这样开头扣题定位,既可以避免偏题离题现象的发生,又能让阅卷老师知晓考生的主要观点和情感倾向。
如2008年中考优秀之作《我依然选择真实》这样开头:“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最美。你也许会说,山清水秀是美丽,容貌怡人是美丽,才华横溢是美丽,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丽。”小作者在开头扣住题目中的“真实”二字,在对比中亮出“真实也是一种美丽”的观点,表达对“真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中心和感情倾向非常明了。
二.精选材料详重点。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考生要充分调动大脑中的材料库存,选择最能突出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例,把它作为整篇文章的重点部分,要不惜笔墨详写清楚,做到材料精巧感人。如写人记事,对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典型事例要详写;如写抒情散文,对表现感情倾向的段落要详写。
如去年的中考满分作文《美丽的瞬间》记述了“我”阑尾炎手术后的那个夜晚,疼痛、恐惧、孤独一齐向我袭来。“忽然,我的耳朵中似乎隐约传来了一阵美妙的歌声。我竖起耳朵来仔细倾听。果然是。‘七色光,七色光„„我们带着七色梦走向未来„„’。极为悦耳动听的,极为童声甜美的,好似银铃一般„„”原来是隔壁病房里的一个小女孩,忍着手术后的疼痛,唱起了歌,给漫长的黑夜里带来了一缕光明。小作者选取典型材料,详写这一美丽的瞬间,刻画了给“我”鼓舞和力量的乐观开朗的小女孩形象。
三.回应开头写感想
当考生在作文所剩时间不多又不知如何结尾的时候,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回应文题,照应开头,用三言两语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种结尾既给阅卷教师留下紧密扣题的美好印象,又很好地点明题旨,突出中心。 如2008年中考优秀作文《我依然爱您》的结尾:“无须去名山大川,无须到沧海大漠,怀有一颗赤诚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无论世事怎样变化,无论走向何方,我依然爱您,家乡的山河。”小作者通过对家乡日照山水的描写,在结尾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对家乡山河的由衷热爱赞美之情,点明了文题和主旨。
举完例子之后还应该做什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同学们喜欢用例证法,甚至只习惯于用例证法,一旦作文时想不出一个半个事例,他们就束手无策了,而绝大多数同学虽有事例,但举完例子就万事大吉,以为已经完成了论证的任务,他们错误地认为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嘛,举了例子不就得了吗,还要做什么呀?结果,事例举了一大堆,道理还是没有说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同学们写议论文时引用的事例本是存在于它原来的系统之中,并非专为你写这一篇议论文而存在的,其存在的本来意义不是为了证明你所要论述的观点,你要拿来为自己所用,要拿来论证你自己的观点,就要说明“为什么?”,也就是说要“议例”,“议例”顾名思义就是议论所举之例,也就是对所举之例要进行分析解释,使之紧扣论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
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一、中学生优秀作文:《逆境可以成才》(摘要)
„„当代绘画大师毕加索,从小父亲在艺术上失意,生活上穷困潦倒,但毕加索不畏艰难。终于奋斗成才。英国已故首相丘吉尔,小时候父亲的事业多次失败。年轻去世,全家生计困难,丘吉尔迎难而上,终获成功。此外如文学家弗朗斯、科学家爱因斯但,童年时都遭遇过种种不幸和磨难。 这说明,有创造能力的人并不都是在顺利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也曾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环境的不利没有使他们退缩,他们在苦难这所学校里磨练自己。结果,“艰难困苦,玉汝而成”。逆境中,照样可以成才。 上述两段文字,第一段是举例,具体介绍(相对而言,其实这介绍也相当简略)了毕加索、丘吉乐的情况,概括介绍了弗朗斯、爱因斯坦的情况;
第二段“议例”,以“这说明”一语承上,分析以上事例(现象)具有怎样的共性,能够说明什么问题,这些事例(现象)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从而得出结论“逆境中,照样可以成才”。如果只写了第一段而没有第二段,就是事例的堆砌,不知道作者要论证什么观点。
二、福建2005高考满分作文《棱角》(摘要)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于是古人渐渐觉悟,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方能成就大业,包举宇内。 此文中,议例部分的文字远多于举例,而且举例的方法也相当巧妙:全
文引用项羽的《垓下歌》,既概括了项羽英雄一世最终四面楚歌的经历,又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功底(这是很抢阅卷老师眼球的举动)。然后,作者用“在我看来”一语引领下文开始“议例”,议例之中,有评价,有抒情,有比较,最后有结论:“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方能成就大业”。
三、2004年福建省高考最优作文:《人生的斗士》(摘要)
记得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个女记者提出了一个令全场鸦雀无声的无比尖锐的问题:“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一个轮椅上而感到悲哀吗?”众所周知,霍金是个全身瘫痪的人,只有一些手指可以活动,其命运无比悲惨。然而,霍金镇定自若地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这样一些字:“我没有悲哀。我却很庆幸,因为上帝虽然把我固定在这轮椅上,却给了我足以想像世界万物,足以激发人生斗志的能力,其实,上帝对人都是很公平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是的,他战胜了命运,战胜了自己。朋友们,你们是否已为霍金这种“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自信力和“泰山崩前而不动”的坚强所折服?是的,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人生的斗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镶嵌。
此文中,举例部分较详,从开头到“他的回答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举例完毕。然后,作者用两个“是的”一语引领“议例”部分到段末,这里的“议例”表现为对霍金充分的肯定和热烈的赞扬。
四、中学生优秀作文《痛苦是一笔财富》(摘要)
痛苦与孤独往往能使一个人日臻成熟和伟大。它让一个人的思想日趋高洁和完善,生命永远不会麻木。张海迪于痛苦之成为跨世纪的一代先锋,成洁在失掉双手的痛苦之中成为“全国十佳”之一,更有蓸雪芹失意著《红楼梦》,司马迁宫刑写《史记》„„凡此种种,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驾驭了痛苦,并于痛苦之中建立了不朽!
这段文字虽短,却是很典型的一个论证过程。首句提出自己的论点:“痛苦与孤独往往能使人日臻成熟和伟大”,第二句是进一步解说这论点。然后概括地举出张海迪等四个例子作论据,“„„”说明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举例之后,用“凡此种种”领起简短的“议例”:“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驾驭了痛苦,并于痛苦之中建立了不朽”。有同学或许会质疑,这也是“议例”?没有说几句话呀!就这么一句话也必不可少吗?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请大家把从“凡此种种”起的这句话删去,就可以发现,如果没有这句话,四个例子与首句的论点就貌合神离,材料与观点就不能统一。由此也可以得到启发,“议例”不在文字多少,而在于能否将所举之例与所论之意紧密联系起来。
从以上所举的四篇议论文中的“议例”来看,举完例子之后正是说理的好时机,要紧跟上“议例”。“议例”就是说理,“议例”就是“搭桥”。有的同学说:我不会议例,其实只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这些例子本身说明了什么?然后自己回答,形诸文字,就是“议例”,就是说理。
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也。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
君说汨罗,去今两千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写作此文,毕君可知,展君之盛德,示君之才华;以警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为官不贪;如此,则为民不奸矣。(2003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吊屈原赋》)
[点拨]上段文字采用旁述评说的办法使材料与道理融合为一体,含义丰富,说理深刻。
[例四] 张仪入朝,深得我爱妃之喜爱,爱妃的夸耀之词仍缠绕在我的耳畔:“大王,张仪仪表堂堂,千里而来,以救我邦,连横废纵实为上策。”我的心沉浸在得到了珍宝的甜蜜中。“大王,张仪入我朝,实狼子之心,且欲疏楚、齐、燕、卫之交而尽破之,为秦之鹰犬,不足信也。”三闾大夫的良言在朝堂上回荡。我内心犹如火海波涛,我的头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爱妃,一边是我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的心灵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2003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论感情用事》)
[点拨] 这段话用他人自述的方式运用了材料,借楚王之口,写出屈原之贤良,但楚王远贤良,终于身死国亡。将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材料,转换一下角度并稍加点染,便化腐朽为神奇。
[例五]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2005年高考云南优秀作文《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点拨] 本文的立意为“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透彻地审视并占有的材料的一角、一面,使材料的一角、一面与话题要求相吻合。
[例六] 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基,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
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相国的拳拳之心!(2005年高考天津优秀作文《留给明天》)
[点拨]作者从屈原“忠心耿耿”的角度,写出屈原的赤子之心,这正是他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
“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同时也可以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一则材料希望运用到什么话题中,要根据话题迅速找出材料与文题的内在联系,生发材料与话题的契合点,在行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话题靠拢。结论要紧扣话题,落到话题或论点(分论点) 上。
4、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5、怎样才能做到一材多用?
有许多考生,在写作高考作文时,常常为写作材料的贫乏而大伤脑筋。这固然与考生们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考生们不会使用材料,不能使有限的材料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即不会“一材多用”的原因。因此,要使自己的作文在高考时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学一点“一材多用”的本领,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之一。
二、作文 “一材多用”的技巧:
1、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话题上“拉一拉、靠一靠, 甚至扭一扭” (但不是强扭!!)
其实,有些看起来与题目关联不大的生活素材,经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就可以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为我所用。
例1:“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成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
这素材,面对不同的题目,只要拉一拉、靠一靠就可以有不同的用法。结合全国近几年的作文题目来看:
他能这样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其中不也含着“坚韧”的精神吗?(98卷——以“坚韧”为话题)
为什么非要和大家一样一窝蜂去移植爱因斯坦的记忆呢?我们就不能移植袁隆平的记忆吗? (97卷——“假如记忆能移植”)
在他记忆中一定有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吧?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同一个材料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内涵,提炼出不同的论题,这不就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吗?(00卷——“答案是丰富多彩”)
袁隆平为什么能这样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呢?这不正是“诚信”品格的集中体现吗?(01卷——“诚信”)
袁隆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大诚”和“大信”呢?这里不也含有“心灵的选择”吗?在别人都去花天酒地的时候,他能默默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不正是“心灵选择”的结果吗?(02卷——“心灵选择”)
袁隆平为什么能攻克这样的科学难题呢?与他对杂交水稻的特殊感情有关。从特定的角度看,这不正是对杂交水稻的深厚感情,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吗?(03卷——情感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他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呢?他放大了自己的痛苦了吗? (04卷——“挫折”)
2、针对不同论题,有目的地,重点地突出已知材料中的某个方面! 每个材料,事实论据牵涉到方方面面,可以同时证明各种不同的论点。考生在引用的时候针对不同的论点可以有意识地选取材料中有用部分,适当地加以渲染扩充,其它部分就可忽略不计。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
例2:伟大导师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写完了经济学的扛鼎之作——《资本论》。每天清晨马克思都早早地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门前等候开门。在近十年时间里几乎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经济学参考书。伦敦冬天阴冷,马克思一边读书,一边抖动身子来抵御寒冷,久而久之,水门汀下磨出了“马克思脚印”。为了节省时间,他有时连午饭都不吃。长期的坚持,终于才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
这个例子从不同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个论点是可以证明的:
考场快捷作文三诀窍
高中
其它
10189字
87人浏览
没戏篮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