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
栀子花又开始了灿烂的一季。墙角边,庭院前,阳台上,楼道口,到处可以看到粉嫩粉嫩,像蝴蝶一样微微舒展着双翼的淡白色的花瓣。她们努力地向上探了探头,缓缓张开襁褓一样的外衣,一点一点悄悄地绽放。幽幽的馨香向整个楼道口弥漫开来。
花开得越灿烂,悲伤越蔓延。
看着楼道口的栀子花,我想起了你——一个有着栀子花的白皙、栀子花的芳香、栀子花的气质的女孩。你如栀子花一样漂亮!
第一次见到你是在初中毕业典礼上,你穿着米黄色的连衣裙,站在舞台上自弹自唱孙燕姿的《遇见》:“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只是那么一眼,我便记住了你,并在心里千遍万遍临模刻画着你那如同栀子花般娇艳的脸庞。
青春的旋律,我是你最后一个音符。不知道当你柔美的手指滑过黑白的钢琴键时,你会否注意到我的哀伤?
为什么风迟迟不来,帮我吹走这迷人的馨香?我只要白色的哀伤,陪我静静的流淌。
校园的林阴道,绿草坪,休憩亭,我时时寻觅着你的身影。我对着学校的礼堂望穿秋水。我犹如一只溅湿了双翅的蜻蜓,飞过青春的白桦林,不小心沾在了你的指尖。我愿意化成诗的精灵,掠过慕容席的诗行,为你低吟浅唱„„
校园的草坪总是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仿佛是我昨天的脚步踏黄,又被我今天的脚步催绿。为什么我的行迹如此匆匆?——因为我在寻觅你的身影!
六月校园的栀子花开得热烈而又芬芳,浓浓的香味不时充斥着我的嗅觉,仿佛,那就是你的味道。
何炅老师在电视上神情并茂演唱:“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在这个季节,我们将离开„„”我的轮廓划过浅浅的哀伤。校园的栀子花开了,这个季节,我们也将离开。在青春的旋律上,我仍是你最后一个音符,你很快将会忘却。
校园的栀子花仍静静地绽放,只是少了些许生气,偶尔离别的哀伤会随着花香肆无忌惮的蔓延。离别的剧情将在这个六月上演,只是没有剧本,没有导演,只有主角和配角。剧情里你会是谁的谁,我又能是你的谁?没有剧本,一切未知!我遇见你,没有一句对白,我等待的你在何处的现在?你会不会在这栀子花开得最浪漫的时候离去?那么我对你的期望只能埋藏在这片花海。
时间如飞鸟悄悄飞走了。我会站在栀子花开的地方,静静吮吸着你的味道。只是时间流走的不仅是期望,留下的也不只是悲伤。
那一季,栀子花开!
等等
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我终于等来了“344”公交车。坐在车厢尾部,眼望前方,车前景象一览无遗,又是一个平静安稳的坐车过程。
我侧过脸百般无聊的看着窗外掠过的枯树,春总那样迟缓,这年春天也是如此,绿未透,寂静的枝条,穿插罗织成网,遮挡阴霾的苍穹。疏忽听到有人喊:“司机,司机,停停车!’断断续续,而司机似乎听不着,没什么动静,且车厢前的乘客没在意,我便忽略那声音。但声音依然隔着玻璃窗透过,我不禁回过头,原是几位女子追逐要上车,她们一路小跑着,不停地艰难地挥动手臂,示意司停车。我默默地转回头,为那几位女子担忧。
司机驾驶的公交车突然间放缓了,从背影上看,他却依旧没任何动静,我多希望他是为她们而减速至停,但车仍前行,颠簸的感觉始终没有中断,会需要持续到下一个车站吧。
我频频回头,其中有一个女子还抱着孩子,气喘吁吁,落在最后却不停地跑。心里竟有一瞬间,我讨厌这个不通情达理的司机,几乎想站起大声想提醒:“喂,后面有人。”可规则就是规则,之前我也碰见过好几次,初时公交车速度也会减慢,但最后却使劲加速,仿佛是一阵戏谑,把那些人无情地远远甩在车后。
春的温暖终究抵不过寒冷的压抑,心又被冰封了。
公交车缓缓穿过十字路口,快到下一站了。加油,跑快点!心里暗暗为她们打气。站口到了,她们呢?还未到!司机一般见没人就会开车的,恐怕她们乘不上这趟车了吧。不过说来奇怪,虽这站的人都上齐了,但司机并不急着关门,闲坐着,眼却盯着倒车镜,莫非是等她们?
“呼呼”一女子扶着车门边,在阶台上停顿一下,“嘀”的一声,车内的寂静碎了。其他人陆续上车,最后是那位妈妈,那孩子猫在她怀里,咯咯的咧开小嘴笑。
一路上,女子连连道谢,充溢着感激,然而司机只是微微一回头,露出半边沧桑的脸庞,有点不知所措,浅浅一笑说:“没事,记得下次早点乘车便好。”声音淡淡的,却似春风微漾。
我以为,春天还未来。原来,春风已再次悄然撩拨心中那善良的幼芽,只是我还未察觉罢了。
只要心不会不安就好,只要人不会冷漠就好。
目送兮,不落别处
从未有过这样一句话,叫我泪流满面,“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初读,泛起一波辛酸与无奈,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寒风瑟瑟的夜晚您送了一步又一步,妈妈柔声呵斥您。小搀猫似的我像个会走路
的复读机,“下次我还要吃你做的饺子。”您笑的和不拢嘴,不厌其烦的答应着。望着我们的背影,我无法体会您当时的心情,但那期盼的眼神,不受控制向前迈的脚步,一遍又一遍的招手再见,佝偻的身躯„„这一切永远镌刻在我心低最柔软的地方。
前天早晨,姐姐的孩子去上学。姐姐满眼的担忧,探着身子注视,直到孩子的身影消失于街角,她还时不时朝窗外凝望,自言自语:“路上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吧。”
我忽然沉重了很多,又释然了很多,这是人生的轮回,子女继承着上一辈殷切的目送延续着对下一辈无止境的目送。
我不喜欢风花雪月的莺歌燕语,很甜蜜,很感伤,却缺少一种厚重感,文字的厚重,历史的厚重,情意的厚重。读龙应台的作品,需要一颗“竹不留声,雁不留影”的“闲心,静心,忧心。”
我相信,这不是文章,是灵魂的申诉,心灵彷徨后的呐喊。每逢假期,报纸旅游特刊总有一条路线,“金门三日游”“好金门三千九百九十九元,战地风光余韵犹存”。我一直心存敬畏,因为“这里的人,好多在上学的路上失去了一条手臂,一条腿。这里的人,好多过了海去买瓶酱油就隔了五十年才能回来,回来时,辫子姑娘已是白发干枯的老妇;找到老家,看见老家的顶都垮了,墙半倒,虽然柚子还开着香花。捡起一张残破的黑白照,她老泪纵横,什么都不认的了。”第一次接触这段文字,自诩理性的我颤抖了,我不敢正视,不管是文字还是历史,因为这不是新闻,不是回忆,是赤裸裸的苦难和接受真相后的万念俱灰。“这个小小的美丽的岛在四十四天内承受了四十七万枚炸弹从天而降的轰炸。在四十年的战地封锁中又在地下埋藏了不知其数目的地雷。这里的孩子没人敢到沙滩上嬉耍追逐,这里的大人从没见过家乡的地图,从不敢问山头的那一边有多远,从不敢想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管是反抗者还是侵略者,他们或为天下苍生或为一己私利,血染了这个灰色岛屿,胜利者载誉而归,开始新生活,失败者铩羽而归,也开始新生活。留下面对需要四千三百年才能清除的地雷的子民,新生活在哪?
《目送》的绵绵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交融,《目送》的绵绵生命,是正义背后的罪恶和时代的残酷与疼痛。林清玄引用过伟大禅师庞蕴的名言“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纯洁的雪花飘落融化,却悄悄滋润了我们的心田。真好!
茶,一杯已尽,不愿再续。 挑灯听雨,会心之状,不觉宛尔。
有你,就有希望
花开花落,和你的关系一直未能定义。同学?朋友?可能知己更为合适。 ——题记
细数往昔的点滴,不经意间和你相识已有5个年头。一直把你当做一个普通“熟人”,知道现在才发现,你的一切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我,感化着我。
回想间,往事涌上心头。
小学5年级,你是学校的大队长,每天领着几个人在校园里督察,可谓“风光无限”。那时候,全班都戴红领巾,而我碰巧那天忘记了,自然成了你笔下记录的对象。我不为自己的错误而惋惜,反而觉得你骨子里透着一股正气。
不知是不是缘分,6年级转校又和你相遇了。你依然是百里挑一的尖子生,担任学生会副主席,那时对你不知是佩服还是仰慕。从那以后,我一直把你当做自己追赶的目标。
虽然我的成绩也有明显上升,但好景不长。因为我的冲动与无知,接二连三地做错事,成绩也随之下降。那阵子,与你擦肩而过的时候不敢和你正视,低着头匆匆走过,内心充斥着一种犯罪感。
我的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落。本以为你会嘲笑我,责怪我,出乎意料的是,你选择了鼓励。短短的几句话,让我找回了勇气。是你,让我在无助的时候学会了振作,让我在落寞的时候又看到了希望。
如今,你以优异的成绩跨入了一中的大门。而我,也步入了9年级的紧张生活。临走前,你对我说:“好好学习。”我使劲的点了点头,明白了。真正的友情不需要密密麻麻的信纸文字,不需要见面时的高谈阔论,需要的应该是一种心有灵犀的境地。
你依然是我不懈进取的动力,等我们再次相遇,我会把奋斗的成绩拿给你看。 夜深了,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寄托着我对未来的憧憬。有你,未来就有希望。
老树
冬天又一次贴近了我的心。寒,无穷无尽的伴随着冬日的肃杀走近了我。 树,窗外的树上什么也没有, 我禁不住感到心寒。
带着寒上的心走出户,远远地望着那棵枯里空黄的树,虽然并不是十分清楚,但我却依悉地感到这旧像我,像我此时我的无助与恐慌。生命孤独万分,甚至有些彷徨,彷徨生命的真谛。
当我静静地闭上眼睛,我感到迎面扑来的寒风“呼呼————”作响,刮着我脆弱的脸颊。我的眼睛湿润了,因为我怨恨老天也要与我作对!或许,这是别人平时所说的磨练,但是我很懦弱,我无法去面对,面对这种超越于真情的“磨练”。
我默默地,含着泪水向那棵秃了头的老树走去。这段路很艰难。我的脑海里依悉回荡着母亲刚才那痛斥的眼神,很可怕,很可怕~`~~~~对!我不是一个孝顺的人,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可是我却也尽力地希望母亲能喜欢我,但换来的,只不过是更大的误会~~~~
到了,我终于走到了那棵老树旁,用手摸着她那很深很皱的枯皮,我感到万分地亲切。或许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都是生活之中的弱者,或许我们本应该是老
天淘汰的品种。
静静地,默默地我靠着老树,我想了好多好多——想到了天空,想到了大海,想到了弃她而去地树叶~~~我感到绝望!
倏地,一道绿光在我的眼前划过,我想到了绿的归宿——春天。是呀!老树不会消沉,当春天来临是她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回忆!
就这样,我静静地靠着老树,想了好久好久,终于,我站了起来,又走了回去。 当我又一次回头看那苦老的树,她依旧,依旧那样安详地树立在那里,只是变得好魁梧,好高大!
乡村不言谢
也是猛然间发现,在我的故乡,那个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里,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谢谢”两个字。
在儿时的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工具借针头线脑借柴米油盐。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借的忐忑和不安。
“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 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你有没有? ” “今天来客,油瓶空了,先给我倒点儿。”
高中记叙文作文美文
五年级
记叙文
11878字
2056人浏览
qazjin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