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农村题材作文教学实验研究” 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研究报告摘要:什邡市级科研课题“小学农村题材作文教学实验研究” ,源于 1998 年我校四年 级语文教研组针对“农村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述能力的提高”展开的专 题教研活动及一堂作文教学观摩课——“认识家乡动物”的评说活动。观摩教师就 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认真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确定了我 校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本课题自 2000 年秋正式开始研究工作,历时三年多, 其间历经课题的生成、论证、实验实践等过程,现已完成了相应的实验任务,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
1. 小学农村作文教学的问题与现状 我国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历来就比较薄弱。常常可以听到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作文作文, 难死人”的苦恼与无奈。在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无病呻吟,内容雷同,少童真 童趣,结构公式化,内容单调,篇幅短小,语言平淡,行文不畅,更严重的是多数 学生仿写作文,甚至抄袭作文。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其真实的写照。
农村小学生作文呈现三种趋势:
A 学生作文结构公式化:三段结构,固定模式,机械搬用。
B 学生作文题材城市化;缺乏农味,远离生活,缺乏童真。
C 学生作文内容单一化;同一内容,世代相传,人人相仿。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三重三轻三忽视
A重模仿轻创造。
B重形式轻人本。
C 重灌输轻感悟。
忽视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
忽视与学生体验的有机结合 。
忽视与学生生活积累的有机结合。
2.归因分析
(1). 教材教法因素
在教材的编排方面, 对学生的作文训练仍然是一个单元一次练习, 且不少的作文 命题离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 加之应试教育及教学功利思想的影响, 不少的教 师因循守旧, 依然采用 “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 的程式化教学,不注重“作文----阅读----积累”三者间的联系,不注重“作文—— 实践——体验”的辨证统一。这些教材固定式的编排、教师程式化的教法,严重束缚 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热情,扼杀了学生表达的个性,造就了虚假, 滋生了雷同,不利于学生语文素
养的全面提高。
(2).学生自身因素 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却对原本丰富多彩,蕴含无穷知识和学问的农 村生活(风土人情、新风新事、农村佚事、民俗风情等)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聪而不闻”,且深受地域条件、家庭经济、父母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使其 “见不多识不广”,不会挖掘,写作材料贫乏,题材也离农村生活越来越远,缺乏 “农味”。 再者由于地方方言的影响,多数学生在语言的表述、交流上受到制约,从而导 致作文时在文字的表达上有一定的难度,往往言不由衷,词不达意。
(3).家庭因素 大部分农村家庭家长学历层次低且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他们重养轻教或教无当 法,使孩子们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无暇顾及在孩子作文方面的指导,更难为孩子 营造良好的作文环境。 因此,“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现状成为必然,改革农村小学作文 的教学方法, 创新探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已是当务之急。于是,我们决定从2000年3月起立项进行“小学农村题材作文教学 实验研究”。
二 .课题研究的依据和基础
1.理论依据 (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 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2) 《马克思文艺理论》中指出: “艺术源于生活。”
(3)法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 “依靠体验,对我就是一切,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广冈亮藏《学习过程论》指出:“学习是一种过程。
(5)建构主义理论指出: “让学生构建知识,才是最好的学习。”
2.现实教学依据
(1)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其学生个人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语言的组织能力、 想象与创新能力融于一体。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的结合再现。 集学生语言表述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为一体。
(2)涉及低段语文教学,字词基础的夯实,思维的拓展,想象的丰富,语言 的表达等语言基础的构建;中段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词汇的丰富,观察与描述,思维 的拓展,阅读的积累,作文的起步,表达能力的强化等写作基础的构建;高段语文 教学中写作技巧的培养,词汇的积累,素材的丰富等作文能力基础的构建。
(3)涉及语文阅读教学的潜移默化,生活情感的丰富与体验,词汇表达的积 累与丰富。
(4)创新改革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有 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研究基础
本校现有 12 个教学班,教师三十余人,其中大专学历十余人,小学高级教师十 余人,近年来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发表获奖,学校历来重视教研科研工作, 教师教研教改意识增强,校级教研教改教师的积极参与,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高 质量开展。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研科研意识与能力,开创教研教改的局面,使我镇小 学教师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小学农村作文教学实验研究”被藉以平台与载体之用。
三.课题的构思
1.课题的界说 作文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面对如此丰富的生活,我们的学生却“视而不见,聪耳不闻” 。作文缺乏生活气息, 缺乏“农”味。如何使学生在农村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写出富有“农味” 的作文,如何使我们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得以改变,构建实效的作文教学体系,为此 我们确定课题名称为: “小学农村题材作文教学实验研究”。
“农村题材”的确定一则是表明作文教学实验研究的依托与平台是“农村生 活” ,在农村生活中指导学生观察、参与实践,发现素材、收集素材,突出“农味” , 体现作文的生活性、真实性;二则是学生作文的一个框示与凭借,以丰富的农村生 活为作文内容,着眼于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并籍此引导迁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实验研究” 的确定一方面表明本课题的研究过程贯穿于整个小学作文教学过程 于体系中,凭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实施实验计划,获取研究资料 与情况,体现教学“研究观”;另一方面体现本课题目标之一,探索、改革、创新农 村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与途径, 改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 可行性。
2.课题研究内容 探索构建适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体系,探索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 法。
3.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 (1)、创新教育的理论; (2)、素质教育关于人的个性发展的思想; (3)、改革旧模式,优化作文教学过程,以达到创新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认 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
基本原则 (1)、坚持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坚持人在成长过程的个性发展原则; (3)、坚持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原则; (4)、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原则;
4 .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改革作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创新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体系。(2)、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提高作文水 平的方法。 (3)、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水平。
5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形成有效的农村小学教学体系,形成相应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小 学作文教学的实效,大面积地提高农村学生作文质量。
(2)、培养学生浓厚的作文兴趣,拓展学生作文视野,提高学生作文综合素质 与能力。(3)、激发学生热爱农村、关注农村、热爱生活,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辨析能力等基本素养与素质。
6 . 课题研究的对象、范围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课题组把镇中心校四年级一班作为本课题 的实验研究对象,其平行班级(中心校四年级二班、新店校、红星校四年级)为实验研究对比班级。
四.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1.步骤 进程划分 主要任务 进行课题的前期调查论证, 论证准备 并完成论证报告,进行理论培训 学习。 课题立项 完成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并 申请立项。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描 述。 进度时间 2000 年 3 月 —— 2000 年 6 月 2000 年 9 月 2000 年 9 月 —— 2000 年 12 月 指导学生学写完整性的观察 性作文。 2001 年 2 月 —— 2001 年 12 月 实验实施 指导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社 会实践,收集作文素材。 2002 年 2 月 —— 2002 年 6 月 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加工素 材,形成作文。 2002 年 9 月 —— 2003 年 6 月 教师实验体会 阶段研究成果 学生作文 成果展示 调查分析报告 论证报告 学习体会 实施方案报告 实施报告 阶段总结、分析 研究论文 进行课题的结题工作,并推 结题推广 广实验研究成果。 2003 年 9 月 —— 2003 年 12 月 结题报告 成果报告 推广方案
2. 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用实验经验总结法,同时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法 、比较法、跟 踪法。
3.主要措施 调查分析学生现状,确立课题,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与相互交流, 营造科研氛围。重视实验、加强研究,强化管理,强调实践,开展竞赛等措施来有 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组织机构及分工 2000 春我镇小学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指导小组,课题研究实施 小组,课题研究后勤服务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谢洪安,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组员:钟廷祥,副校长,小学 高级教师 ;杨昌林,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的管理与协调。 ) 指导小组组长:钟廷祥 。组员:刘怀德,副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周颖, 语文教研员,小
学一级教师。 (负责指导样本的对比数据的分析理论经验的指导。 ) 课题研究实施小组: 主研:吴朝华,小学一级教师;代成阳,小学二级教师;陈太其,小学一级教 师 ;钟廷祥,小学高级教师。 参研:周颖,小学高级教师;青红玉,小学二级 教师。 (负责课题研究的实施工作实验数据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 后勤服务小组:杨军,小学一级教师;未方益,小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研 究的后勤服务工作。 )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 理论成果。
1 、较系统地了解分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归因
(1)现状:农村小学生作文呈现三种趋势: 学生作文结构公式化:三段结构, 固定模式,机械搬用。 学生作文题材城市化;缺乏农味,远离生活,缺乏童真。 学生作文内容单一化;同一内容,世代相传,人人相仿。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三重
三 轻三忽视 重模仿轻创造。 重形式轻人本。 重灌输轻感悟。忽视与阅读教学的有 机结合,忽视与学生体验的有机结合,忽视与学生生活积累的有机结合。
(2)归因:
A 长期的应试思想影响了农村小学作文新路的探索与创新, “命题 —作文—讲评”的程序化作文教学模式被一脉相承;圈定范文,学生应试套用被视 为快捷途径。
B 功利作法挫伤了学生的热情,教条程序扼杀了学生表达的个性,局限了学 生想象的天地。
C 传统的教材编排体系束缚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思维,局限了教师作文教学发 挥的空间。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练习,且命题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甚远,加之教师机 械化教条式的处理,让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笔。
D 理论指导的匮乏,教学观念的滞后,教学条件、设施的落后;适合农村作 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与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的缺乏,也缔就小学作文教学难的因素之 一。
E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意识、兴趣、注意的导向有一定的偏差,学 生个性也日趋多元化。
小学农村题材作文教学实验研究
四年级
记叙文
8903字
126人浏览
哈哈W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