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下水作文
莫让分数异化了教育(全国I 卷下水)
作者:东莞市东华中学张来虎
授权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一学生从100分降到98分,保持较高水平,却被打耳光;另一学生从55分升到61分,仍处在较低水平,却得到亲吻与赞许。虽然家长们的教育方法令人忧虑,但我觉得更令人忧虑的是家长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对孩子的亲吻鼓励还是对孩子的耳光惩罚,其着眼点都是分数。每当看到家长的眼睛里和孩子的忧喜中,被分数填塞;每当看到月儿弯弯照九州,为分欢喜为分愁,我的内心就充满忧伤,不仅要大声疾呼:莫让分数异化了教育!
我特别能理解家长对孩子分数的期待,也能理解分数在孩子生命里的重要意义。分数的竞争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流成了波澜壮阔的河流。在这种关注分数的竞争中,有两个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被忽视了,二是人材培养的道路出现了极大偏差。所以,有些孩子不断抱怨父母:“你们只关心我飞得高不高,却从不关心我飞得累不累。”钱学森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当全社会都陷入“唯分数论”的泥淖时,哪里会有创新人才的出现呢?当教育被分数异化时,教育只能培养考试机器,而不是有个性能创造的生命!
真正的教育是怎样的呢?剑桥大学的导师有一句名言:“我的烟熏将把每一个学生头脑中的火种点燃。”所以,我特别希望家长们能暂时放下对分数的关注,将注意力侧重于点燃孩子头脑中的火种。分数重要,但孩子好习惯、好思维、好品质更重要;分数可贵,但孩子的公民素养、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更可贵。珍惜分数,但更要珍惜孩子的健康发展。在创新教育中的孩子,会自觉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树,雷电击不倒,风来自婆娑。这样的大树连成森林,何愁不能解决钱老的困惑呢?毕竟,生活中不仅有现实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为了理想中的孩子,我们有必要还教育以“点燃火种”的本色,还分数以评价参考的面目。健康发展的孩子,在生命中自在起舞,在创造中无畏搏击,他不比僵化的分数更生动、更美丽,更值得用全身心去培育吗?
对于孩子的评判,家长们也不要急切施予亲吻和巴掌,而更应该有一些耐心和等待。教育能做的,就是陪伴孩子等待那一刻的豁然开朗。神童周永康无奈地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退学,麦克林托克在81岁获得诺贝尔奖时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每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季节,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亦有快有慢,当家长们眼中不再只盯着分数时,
你们便会发现有思想、有灵气、会自己成长的孩子,这不正是家长们心中的理想吗?
网上流传两份名单:第一份有傅以渐、王式丹等,第二份有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等。前者全是清朝状元,后者全是落第秀才。人生无限,真正的成就其实从来就不看分数!幸运的是,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人才的多种成长渠道已经形成,条条道路可通罗马,被分数异化的教育大有希望正本清源,如此,孩子之幸,家长之幸,国家之幸!
是退亦忧,进亦忧?(全国I 卷下水)
作者:湖南省地质中学 刘超衡
授权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笔下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然而,漫画里读出的却是悲悯自身不由己的无奈喟叹。此进退非彼进退,进与退的境界天差地别,既可叹更可悲!
从考100分到考98分,姑且看做是退步,100分赏之以热吻,98分责之以掌掴,退之忧显而易见。但或许会有人说,从55分到61分,变掌掴为热吻,分明是对进步的奖励与激励,忧从何来呢?殊不知,进退看分数的考核无止境,热吻与掌掴的循环就无绝期。一个基础不好的分数不可能持续地进步,这一次的唇印就是下一次掌掴的预演,此可谓进亦忧。这就是这个号称大时代中小时代的人们的“退亦忧,进亦忧也!”
是什么导致我们走入了这样一个“进退皆忧”的死胡同?那还得来理解那个施之以热吻与掌掴那个幕后主角的良苦用心吧。漫画中刺眼的吻印与掌印,夸张的手法再现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吻印表示的是激动与激励,一者表示目前合乎心意的欢心,二者暗含对对方继续保持并更加优秀的期待。掌印表示愤怒与责罚,生活中还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打是亲,骂是爱,最爱就是用脚踹。热吻与掌掴好比胡萝卜与大棒,目的就是一个,让你“忧”着点,幸福时也要带着烦恼。这样简单以结果为目标功利性的热吻和掌掴,欣喜期望换来的可能是无望与无奈,粗暴指责换来的可能是无情与无措,以爱之名,行功利之实,进退皆忧就不足为奇了。
再者,一个人的进步与退步,怎能只靠一个数字来衡量?数字的背后包含了诸多复杂因素,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如果你的努力,别人不一定放在眼里,但你的分数,别人一定放在心里,难怪100分到98分也算是退步,一个从不不
及格的55分考到勉强及格的61分算得上进步,都不可否定了。漫画家朱德庸说:“大部分的人对于所谓成功,只有两个标准:小时候的分数和长大了之后的钱数。”岂不悲哀?
试想,“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如果也给她一个个数字考核,她还有资格在中国做研究吗?更遑论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了;无独有偶,河北科技大学一个副教授,连续十年没有发过文章,那应该斥之为学术界的“学渣”,却一跃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何解?河南大学常萍老师从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只醉心于课堂的她为何也能成为“传奇”?可见数字不足以考量一个人的进退,而且真正有大学问大胸怀的人是不屑于数字一时之得失,争一时之进退。
如果还不调整以分数论进退的思维,那么我们将重复“唇印与掌印”的漫画人生,整个社会还将会是退亦忧,进亦忧。
呜呼,然则何时而乐耶?
以分论赏罚的“罪与罚”(全国I 卷下水)
作者:深圳科学高中 罗佰方
授权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题目中两个小孩分别经历了因分数带来的喜与忧:一位小孩以前考了100分被赏以亲吻,而当他考了98分时则被罚以耳光;另外一位小孩以前考了55分时被罚以耳光,而现在考了61分却被赏以亲吻。画面诙谐幽默,生动逼真,让人初看莞尔,而细细映射到生活中时却让人微笑消散,接下来深表忧虑,最后越想越可怕乃至毛骨悚然——有人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夸张吗?
是的。你想想,天真烂漫的小孩宛如一张白纸,幼小的心灵被分数的涂料浓妆艳抹,长此以往,会有什么效果?北大高材生吴谢宇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是不是人们只看到吴谢宇脸上的亲吻,没有看到他心上有她的母亲种种的掌掴呢?不仅如此,无论分高分低,都免不了迟早挨顿毒打,这样下去,小孩子失去了判断的圭臬,无法丈量道德的高低与成功的大小,像拉磨的驴只看到挂在鼻子上的红萝卜——分数,不正是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那句话吗:哭过一阵子,也就习惯了。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 因此,唯分论赏罚的罪就在此:让小孩唯分是图,不仅丧失了分辨能力,还极有可能成为冷酷无情的行尸走肉。
唯分论赏罚的罪还会是一种扩散的毒瘤。题中这两位小朋友已然是受害者,那么看到这两位受害者的小朋友也必然遭殃。或者因为分高分低都会挨打而茫然
失措,或反正考好了不准退步而消极怠工,,退步了也要挨打——总之,做好做坏一个样,还不如不做。这样恶劣的影响蔓延开去,势必导致价值观的混乱和扭曲,而评价观又非常单一:小孩看分数,大人看存款。混乱的价值观与单一的评价观交织在一起,不知道要绞杀多少天才与原本幸福的家庭?这即是由罪生出来的罚,那些冷酷的杀父弑母者、残忍的变态犯罪者、唯利是图的窃国求荣者,皆出于此乎?
细究这罪恶的背后,多半是教育者的无能与短视。纪伯伦说:罪恶是需要的别名。功利的父母对小孩身上道德的闪光点熟视无睹,对小孩做出的努力与奋斗置若罔闻,对小孩内心对亲情的渴望之声充耳不闻,反正进步了就表扬,退步了就殴打。长此以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代代相传,遗臭万年。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我说,外在的分数只能取悦于短视的父母,而内在的美才是健康成长、幸福生活并且能够感染他人的源泉。在此,我呼吁:再不停止这种以分论赏罚的罪恶,我们社会就会遭受这种罪恶带来惩罚!
仁而有礼,理性待人(全国I 卷下水)
作者:广东佛山南海狮山石门中学 魏斌
授权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引】有这样一副漫画: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100分,得一亲吻;第二次考98分,得一巴掌。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55分,得一巴掌;第二次考61分,得一亲吻。显而易见,这漫画讲的是一个如何看待进步与退步的问题:有的人不管别人起点如何基础如何,只是机械地看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然后依此进行奖惩。(概述、解读原材料)
【议】我的看法是:此等举动,实在是简单粗暴,不合情又不合理。传统儒家文化告诉我们:待人接物,无非“仁、礼”二字。对进步还是退步的问题,我们也要从“仁”出发,以“礼”相待,理性来看。(亮出观点,彰显文化品位)
“仁者,二人也。”不要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奖惩孩子之前,我们首先得看看他(她)这考分的背后,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而不是让区区一个阿拉伯数字就主宰了我们的想法。考试得100分,并不意味着孩子对知识就百分之百掌握了,也许还有20分不会的,这次并没有考到而已;考试得98分,也不意味着比原来退步了2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可能只有15分不会了,
只是这次偏偏考到了其中不会的那2分。同理,从55分增加到61分,也未必一定是进步了,也可能只是试题更简单了、考前正好复习到了、多蒙对了两个选择题、阅卷老师这一回发慈悲„„。据此就判断考98分的退步了,考61分就进步了,这种家长,其逻辑水平,本身就值得怀疑。
而且,自己满意就送一个吻,自己不满意就扇一巴掌,随心所欲地走极端,本身也是思行毫无定数、毫不守礼的表现,我们鄙视之。(分析原材料,就事论事)
我们的主张是:理性看待孩子成绩的进退,根据孩子的基础、试题的难易、要达成的目标等,给一个客观的标准。孩子将来是要考名校、做学者的,某些科目的目标分高一点,自然可以理解,但也无需搞成强迫症。孩子若愿意将来只做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未尝不可,那么,“堂吉诃德的马叫什么名字”这一类的题目,答不出来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怎么办)
【联】当然,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还是得告诉孩子:到了社会上,无论干哪一行,一个至少中上的成绩还是必须要的。开餐馆的,总不能说:我的菜由煮不熟进步到只是咸淡不均了,食客该满堂了吧?卖时装的,总不能夸口:我的衣服由怎么看都难看进步到仔细看才难看了,女士们该蜂拥而至了吧?卖楼盘的,也不会宣传:我的房子由到处漏水进步到只是偶尔渗漏了;卖汽车的,也绝不会狡辩:我们造的车原来是发动机底盘都出问题,现在只是偶尔漏机油、断轴而已了„„生活总会让孩子们知道:从55到61分的“进步”,没什么用。倒是从100分到98分的“退步”,还可能让人暂时忍耐一二,比如苹果手机明显没有了乔布斯时代的完美,但目前粉丝还算多。(联系社会生活,继续讲进步与退步的问题)
历史上很多时候也是无视进退,只看最后成绩的。比如尧出身高贵,本人又高大帅气,舜却是典型的矮挫穷出身,但最后两人都是被人传诵的帝王,没人会强调舜的进步更大;刘邦无赖出身,项羽世代将门,但刘邦战胜项羽靠的是他的仁政和用人之道,而不是他进步有多大„„(略举几个典故,提升一下文化逼格)
【结】结论是:学生时代,我们不苛求完美,也不要被没有质变的“进步”所蒙蔽;但展望将来的需要,我们务必要让自己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准,然后再力求完美。那时候,社会自然会给我们一个客观的奖惩。父母们,仁而有礼,理性待儿即可。你们真是太性急了,何苦呢?何必呢?(总括全文,回扣原材料,再次点明主旨)
【作者简介】魏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力主从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思维发展水平、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出发,适当提升来写下水作文,从教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写下水作文。目前在听书平台“喜马拉雅FM ”里开讲蒙学,“老魏试解《龙文鞭影》”,每周坚持创作、录播一万多字。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牛讲史人”海选活动中,目前处于领跑地位。
分数为王是民族之殇(全国I 卷下水)
作者:福建宁德实验李家良
授权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一个孩子分数100降为98,脸上唇印变成掌印;另一个孩子分数55变成61,脸上掌印变成唇印。两者看似不同,本质实属一致:分数是奖罚的依据。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当对孩子的奖罚仅仅以分数为基准,那将是孩子难以承受之痛。
(将视觉效果的漫画解读成可亲可感的文字材料,并顺情顺理地推导出观点:仅以分数奖罚孩子,将是孩子之痛。)
有人可能会说,这分明是两种情况:前一个家长太苛刻,后一个家长很宽容。其实不然。由奖到罚与由罚到奖,本质是分数的降升引起的变化, 两者之间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关系。
(针对这个材料现象,透过这个现象看到本质:家长的奖罚源自分数的降升,很有说服力。)
不要责怪,那个孩子考了98分还给孩子一巴掌的家长,他也是“唯分数论”的受害者。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多考一分,超过千人”“考进清华,与主席称兄道弟”“考进北大,与名家携手同行”之类的标语甚嚣尘上。看似小小的2分,实则是关系到能否进名校啊!在这看似对孩子苛刻的背后,是“期望愈深责之愈切”的体现。也不要羡慕后一个家长的宽容,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个“唯分数论”者。他看似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实则是孩子分数进步才有奖赏,甚至他心里可能还会期许孩子进一步的提高。若是孩子下一次考差了,他又会是什么态度呢?话说回头,又有哪一个老师或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提高分数呢?
(针对“唯分数论"结合材料分析这些现象:貌似孩子受害,实则家长也是受害者,甚至老师。)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作文范文、教师下水
高一
记叙文
10712字
4755人浏览
精彩世界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