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 读准本课9个生字的读音,能够在课文的语境中理解“手足情深、埋怨、悲欢离合”等词语的意思,能够在课文的语境中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体会作者抓住情感变化写出思念的具体表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体会作者抓住情感变化写出思念的具体表现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说:又是一年中秋节,大文豪苏轼抬头仰望天空。(出示苏轼简介。)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他按捺不住思念弟弟的感情,由衷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板书:但愿人长久。指名读。
师问:这句诗什么意思?
2、师说:课文中,作者对这句话做出了解释。
出示句子: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指名读、小组读、女生读。
3、师说:苏轼企盼美好的感情永驻人间,让我们饱含深情地一起读一读课题。齐读课题。
4、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指名逐节读课文。要求:(1)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2)用“谁干什么。”的句式,说说每节意思。
2、交流反馈。
(1)指名读。交流节意。
(2)师问:我们学过合并句子,谁能把这几句话合并起来?
3、小结:苏轼看到皓月当空,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板书:思念之情。
4、师问:因为思念弟弟,苏轼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1)默读课文,圈出表示心情变化的词语。
(2)交流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三、品读片段
(一)学习“心绪不宁”。
1、指名读1-3小节。
2、师问: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追问:你用什么办法理解的?
3、师说: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同桌讨论一下。
出示练习:苏轼之所以“心绪不宁”是因为( )。指名说。
4、过渡: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弟弟是他唯一的亲人,他怎能不思念弟弟呢?
5、出示第三小节。指生读。
6、师问:“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追问:这里的“手足”指的是谁?我们通常把兄弟姐妹之间说成手足同胞。
7、师说:作者是怎么写具体的呢?指名读句子。
8、师说:作者按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来写的。朱老师来读概括的部分,同学们来读具体的部分。引读:——小时候他们怎么样?——长大以后呢?——如今?——是啊,苏轼和弟弟苏辙小时候形影不离,长大以后虽各奔东西,分别七年,但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9、刚才,我们读了1-3小节,说了心绪不宁的意思,议了心绪不宁的原因,我们同样用“读、说、议”的办法,小组合作来学习4-6小节。
出示学习单,完成填空:
(1)因为( ),苏轼不禁埋怨起月亮来。
(2)苏轼最终宽慰了许多,是因为他想:( )。
(二)学习“埋怨”
1、小组读第四节。
说“埋怨”的意思。
完成填空:因为( ),苏轼不禁埋怨起月亮来。
2、出示第四小节第一句话。指生读。“洒”泛红。
(1)师问:“洒”字换成“射”,好不好,为什么?小组读。(读出柔和)那么换成“照”怎么样?
(2)追问:洒的部首是三点水,水是怎么样的?(预设:洒写出了月光的范围大、柔和。)
3、师说:一个洒字,把月光像水一样柔,写得淋漓尽致,一块儿来读读这一句话——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埋怨什么呢——
4、过渡:转念一想,苏轼似乎宽慰了许多。
(三)学习“宽慰”
1、小组读5-6小节。
说“宽慰”的意思
完成填空:苏轼最终宽慰了许多,是因为他想:( )。
2、过渡:是啊,所以苏轼写下了这首词,自己轻声读一读。
3、师问:这首诗什么意思呢?读读第五、第六小节。在课文中给诗句找到对应的解释。
4、师问:婵娟是什么意思?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5、同桌读,男女生读。
6、师问:诗中,苏轼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四、课堂总结
但愿人长久6
初二
散文
1732字
168人浏览
奇迹沙画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