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校名:太平二中 年级:七年级 主备:高德全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力争学生能当堂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
朗朗上口的特点。
2、 通过探究与讨论,理解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3、 通过教学活动,感受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理解劳
动人民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熟悉课文,了解大意,休味语言的民歌特点。
2、 在教学过程中,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文学鉴赏能力。
3、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引导他们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文中的略写之处。可引
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指导朗读促进鉴赏 三、体会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提问:
大家知道戏曲中所表现的人物是谁吗?
二、诵读
1、听教师诵读录音。
教师范读前,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然后声明:老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
下面是教师朗读中需注意的要点提示:
①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 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
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 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
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 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
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
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 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甚至如“快板”,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
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
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
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结合“安能辨我是„”句朗读,教师可以用双手自抚面颊,一字一顿以反问的语气念出“雄”、“雌”,使有余韵,效果更好!
2、学生诵读
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朗读,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
1、 学生朗读 学生朗读后检查预习
① 正音 根据需要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下列词语(以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帖.
花黄 燕山( ) 胡骑( ) 戎机( ) 朔气( ) 红妆( ) 著我旧时裳( ) 傍地走( )
3、全体齐读,赏析品味。概括要点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干什么?”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
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概括发言,形成板书。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三、概括要点
1、 复述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
2、为塑造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诗歌是如何安排记叙的详略的?略写是不是表示不重要或无关紧要呢?详略与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本文的中心应该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中处理详略是为文章的主旨(中心)服务的,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原则”: 突出中心----详写
有关中心----略写
木兰诗教学案例
初二
记叙文
2327字
274人浏览
warm夏日协奏